第463集:糖龙与文学(第2页)
她清了清嗓子,轻声念道:“双生谷,雾茫茫,熬糖起灶做龙郎。龙鳞亮,龙须长,祈年岁岁谷满仓。爹传艺,娘递糖,甜在心头不能忘。糖龙飞,过千山,千年技艺永流芳。”
念完,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随后爆发出掌声。陈默眼睛一亮:“这《糖龙谣》朗朗上口,特别适合传唱!我认识市歌舞团的李老师,他擅长谱民间小调,我请他来试试。”
没过多久,李老师就来了。他在传承基地待了三天,每天听阿松伯讲糖龙的故事,看传承人们做糖龙,还跟着学了捏糖龙的基础手法。第四天,他拿着谱好的曲子来找林砚,“我用了双生谷的民间小调做底子,节奏慢一点,像熬糖一样,得有烟火气。”
李老师弹着吉他,唱起了《糖龙谣》。悠扬的旋律配上朴实的歌词,瞬间把人拉进了双生谷的晨雾里,仿佛能看到铜锅里翻滚的糖液,看到老匠人专注的眼神,看到孩子们捧着糖龙时的笑脸。阿松伯听得老泪纵横,他说:“这歌,唱到我心坎里去了。”
《糖龙谣》先是在传承基地传唱开来,学员们学做糖龙时会哼,游客来参观时也会跟着学。陈默把李老师演唱的版本上传到网上,没想到短短几天,播放量就破了百万。有网友评论:“听着歌,想起小时候外婆做的糖人,那是童年的味道。”还有海外华人留言:“想回家了,想尝尝家乡的糖龙。”
更让人惊喜的是,市里的中小学听说了《糖龙谣》,纷纷联系传承基地,希望能把这首歌纳入音乐课教材,还邀请传承人们去学校教孩子们做糖龙、唱童谣。有个小学的孩子们在文艺汇演上表演了《糖龙谣》,他们穿着传统服饰,手里举着自己做的小糖龙,歌声清亮,赢得了满堂彩。
年底的时候,省电视台举办非遗文化晚会,特意邀请传承基地的学员们演唱《糖龙谣》。演出那天,阿松伯、陈默、林砚都去了现场。当孩子们的歌声响起,舞台背景上播放着糖龙制作的全过程,从熬糖到塑形,从古籍记载到现代创新,台下的观众纷纷拿出手机拍摄,不少人跟着轻轻哼唱。
演出结束后,一位老太太拉着阿松伯的手说:“我老家也是双生谷的,几十年没回去了,今天听了这首歌,看了糖龙,就像回了家一样。”
林砚站在台下,看着舞台上孩子们纯真的笑脸,看着阿松伯眼中的泪光,突然明白陈默说的“魂”是什么。那魂,是藏在糖龙里的千年文化,是融在歌声里的家国情怀,是一代又一代人对传统的坚守与热爱。
后来,《糖龙谣》被收录进《中国非遗歌谣集》,传承基地还推出了“唱《糖龙谣》,学做糖龙”的体验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首歌知道了糖龙,爱上了糖龙。有位音乐人还把《糖龙谣》改编成了合唱版,在高校的校园歌手大赛上被演唱,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到这门古老的技艺。
第二年春天,林砚再次回到双生谷。此时的双生谷已是山花烂漫,传承基地里,新一批学员正在跟着阿松伯学熬糖,空气中弥漫着焦糖香,耳边传来孩子们哼唱的《糖龙谣》。陈默递给林砚一块刚做好的糖龙,“尝尝,还是阿松伯的手艺,甜不甜?”
林砚咬了一口,麦芽糖的甜在舌尖化开,带着阳光和柴火的味道。她看着不远处,阿松伯正手把手教一个小姑娘捏龙头,小姑娘学得认真,嘴角沾了点糖渍,像只快乐的小花猫。
“甜,特别甜。”林砚笑着说,心里想着,这大概就是传承最好的样子——一首谣,一块糖,一门技艺,一代人接着一代人,把千年的味道,永远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