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460集:标准推广(第2页)

有一次,为了确定糖龙的保存期限,林砚秋把不同配方的糖龙放在恒温箱里,每天观察三次。第七天,用纯麦芽糖做的糖龙还保持着鲜亮的颜色,而掺了玉米糖浆的已经开始变形。她把结果拿给赵老栓看,赵老栓盯着恒温箱里的糖龙,半天说了句:“还是老祖宗的料好。”

标准草案出来那天,林砚秋特意把赵老栓请过来。草案里写着“原料需选用纯度不低于95%的麦芽糖,禁止添加工业糖精、滑石粉等添加剂”“制作流程需遵循‘三沸三凉’‘九揉九捏’”“成品需通过色泽、硬度、延展性三项检测,不合格品禁止流入市场”。

赵老栓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地看,看到“三沸三凉”那一段时,他用手指摸了摸纸页,抬头对林砚秋说:“再加一条,熬糖的锅得用铁锅,不能用铝锅。铝锅熬出来的糖,没那股子焦香。”

林砚秋赶紧添上,心里松了口气——赵老栓这是认可标准了。

可麻烦还在后头。标准草案公示后,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的是邻县的王老板。他开了个糖龙加工厂,专门用低价原料做批量生产,听说要立标准,直接跑到传承基地拍桌子:“林砚秋,你这是断我们的活路!按你的标准,原料成本得涨三成,我还怎么赚钱?”

“王老板,你用玉米糖浆冒充麦芽糖,赚的是黑心钱。”林砚秋把检测报告摔在他面前,“上个月有个孩子吃了你的糖龙,过敏进了医院,你忘了?”

王老板脸涨得通红,指着林砚秋骂:“你就是想垄断!以为有了非遗的牌子,就能当老大?”

这话传到双生谷,不少小作坊主也慌了神。有人找到林砚秋,说要是按标准来,他们根本赚不到钱,不如干脆不做了。林砚秋没多说,只是请他们来作坊里看。

那天,林砚秋当着二十多个作坊主的面,按标准做了一条糖龙。选料、熬糖、揉制、塑形,每一步都按标准来,旁边放着检测仪,实时显示糖液浓度、温度。三个小时后,一条金灿灿的糖龙摆在桌上,龙鳞清晰,龙爪有力,阳光照在上面,像镀了层金。

“大家看,”林砚秋拿起糖龙,“按标准做的糖龙,能保存十五天,颜色不变,口感不硬。上个月我给上海的客户寄了十条,人家说要长期订货,还愿意多付20%的价钱。”

她又拿出一份订单,是来自国外的,客户明确要求“符合双生谷糖龙标准”。“现在不是我们求着别人买,是别人求着我们卖。”林砚秋说,“标准不是断大家的活路,是给大家找条更长远的路。”

作坊主们没说话,围着糖龙看了半天。有个姓刘的作坊主小声说:“林师傅,要是我按标准做,你能帮我找订单吗?”

“能。”林砚秋点头,“我已经跟传承基地商量好了,成立一个糖龙合作社,按标准生产的作坊,都能加入,统一接单,统一销售。”

那天之后,越来越多的作坊主加入进来。王老板见没人跟他一起反对,又听说合作社接到了大订单,偷偷托人找林砚秋,说想按标准改造工厂,也加入合作社。林砚秋没为难他,只是让他先把之前的不合格产品全部召回。

半年后,《糖龙技艺行业标准》正式发布。发布会上,林砚秋手里拿着装订好的标准手册,封面印着一条腾飞的糖龙,说:“砚秋,你这可是给非遗技艺标准化打了个好样。”

林砚秋看着台下坐着的赵老栓、小苏,还有那些曾经反对过她的作坊主,心里百感交集。她想起爷爷当年教她做第一条糖龙时说的话:“手艺是死的,人是活的。要让手艺活下去,就得跟着时代走,但根不能丢。”

发布会结束后,林砚秋回到双生谷。作坊里,徒弟们正在按标准做糖龙,李工带着检测仪器在旁边指导。赵老栓坐在灶台边,正用铁锅熬糖,火苗舔着锅底,糖香飘得满谷都是。

“林师傅,你看这锅糖!”赵老栓喊了一声,用勺子舀起糖液,糖液像一条金色的丝带垂下来,在阳光下泛着光。“按标准熬的,比我年轻时熬的还香!”

林砚秋走过去,尝了一口糖液。甜中带着焦香,是她从小吃到大的味道。她抬头望向谷外,远处的公路上,一辆辆货车正往谷里开,车上装着合格的麦芽糖,也装着订单和希望。

那天晚上,双生谷的作坊都亮着灯。有人在熬糖,有人在揉制,有人在检测成品。灯光下,一条条糖龙逐渐成型,有的腾飞,有的盘旋,有的带着节气的图案,有的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它们不再是随意捏制的甜腻玩意儿,而是有标准、有灵魂的手工艺品。

林砚秋站在作坊门口,看着满天的星星,想起《糖龙技艺行业标准》里的最后一句话:“标准的意义,不在于束缚,而在于让每一代传承人都知道,真正的糖龙,该是什么模样;真正的传承,该怎么走下去。”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会有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但只要守住标准,守住手艺的根,糖龙就会像双生谷的溪水一样,永远流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