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李墨涵的‘完美解释(第2页)
李墨涵皱着眉头,苦思冥想。突然,他想到了《易经》里的阴阳转化,想到了兵法里的虚实结合。
“对啊!虚实相生,阴阳转换!‘误会’本身,就是计划的一部分!”
他再次提笔,写得更快了,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如同春蚕食叶。
“所谓‘误会’,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兵法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大帅正是利用了这看似的‘误会’,迷惑了敌人,麻痹了对手!正因这场‘误会’,我军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几乎‘零伤亡’拿下‘土豆堡’!此非‘天意’乎?非‘神助’乎?此乃大帅‘气运’加身,‘天命所归’之明证也!‘歪打正着’?非也!乃是‘大道至简’,‘顺势而为’的最高境界!”
写到这里,李墨涵自己都快信了。大帅这哪是误会啊,这分明是神仙借着凡人的失误,弈出了一步惊天动地的妙棋!
为了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李墨涵开始旁征博引。《孙子兵法》的“兵者,诡道也”,被他用来解释“寻亲”的“欺骗性”。《三十六计》的“声东击西”,被他拿来形容整个战役的布局。甚至连《道德经》的“无为而治”,都被他拿来形容大帅“看似随意,实则掌控一切”的至高境界。
一时间,文章里“之乎者也”与“兵法谋略”齐飞,“天命玄学”共“民族大义”一色。看得人眼花缭乱,只觉得高深莫测。
几天后。从冰封的库尔干城,到刚刚被占领的“雪域特区”。
黑北行省的报纸《黑风日报》头版头条,用最粗的黑体字,刊登了李墨涵的系列雄文。那抑扬顿挫的语调,也通过“黑风之声”广播电台的电波,传遍了每一个有收音机的角落。
一时间,从军官到士兵,从干部到普通民众,都在讨论这件事。
“原来大帅是为了这个啊!”一个正在擦拭“阿卡28”的士兵恍然大悟。
“我就说嘛!大帅怎么可能犯错!原来是为了解放受苦的百姓!”
“高!实在是高啊!声东击西,拔掉钉子,还顺手解放了一个地区!这境界,咱想都想不到!”
“以前我还觉得奇怪,为啥彪哥一丢,动静闹那么大。现在全明白了!大帅这是在下一盘大棋啊!”
很快,一句话开始在黑北行省的军民中流行开来。
无论是在酒馆闲聊,还是在军营讨论,只要有人对大帅的某个决策表示不解,或者觉得有点奇怪,旁边立马就有人用一种“你太年轻,看不穿”的语气,带着几分自豪和几分神秘地说道:
“大帅的深意,岂是尔等能懂?”
这句话,仿佛带着魔力。一说出来,所有的疑问、不解、困惑,都烟消云散了。剩下的,只有对大帅更加狂热的崇拜和敬畏。
“对对对!大帅的心思,咱们哪猜得透!”
“咱们只需要跟着大帅走,准没错!”
“大帅说打哪,咱就打哪!”
李墨涵走在营地里,听着这些议论,捻着胡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成了!一场天大的乌龙,被他成功地扭转成了一场“神话”。大帅那因为尴尬而显得“高深莫测”的形象,现在是彻底坐实了!他感觉自己为巩固大帅的“神人”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此刻,神话的中心,林好,正坐在指挥部的椅子上,听着耳边传来的各种“解读”和那句越来越响亮的“大帅的深意岂是尔等能懂?”,嘴角不受控制地抽搐着。
他看着地图上那块新多出来的“雪域特区”,又看了看关于那个被俘虏的、“雪豹国总统”卡尔·马克思维奇的审讯报告——报告上说,此人祖上是沙俄时期流亡的贵族,跟德国人没半毛钱关系,平生最爱养驯鹿和喝马奶酒。
“理解,都理解……”林好在心里哀嚎,“但我真的不能理解啊!”
这帮家伙的脑回路到底是怎么长的!
李墨涵这通操作,确实帮他圆了场子,甚至还把他的形象拔高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高度。可问题是……这“神话”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啊!一脚踩下去就一个坑!
而且,这乌龙仗打下来的新地盘,还有那个倒霉催的“总统”,接下来该怎么处理?新的、实实在在的麻烦,又像小山一样堆到了眼前。
“唉……”林好长长叹了口气,声音里充满了无尽的无奈。
这“神人”的戏,看来是没法不演下去了。而且,难度系数好像越来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