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黄翅鱼的朱伯瑜 作品

第517章 李墨涵的‘完美解释

临时指挥部的灯火又亮了一夜。

庆功宴的喧嚣和酒气早已被西伯利亚的寒风吹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古怪、更加凝滞的气氛。王大彪师长“英雄凯旋”,那个莫名其妙的“雪豹国”也成了黑北行省治下的“雪域特区”。

事情就这么定了。但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子邪乎。

尤其是大帅林好那副“尴尬中不失镇定,欣慰里带着疲惫”的复杂表情,落在有心人眼里,就成了“高深莫测”的最好注脚。

李墨涵,这位前清的穷酸秀才,如今的“大帅首席理论顾问”,一晚上没睡好。他躺在行军床上,翻来覆去,骨头像被拆开又胡乱装了回去,哪儿都不得劲。

他反复咀嚼着白天发生的一切。从最初“王师长被俘”的雷霆震怒,到“寻亲远征”的万钧之势,再到“意外”攻占土豆堡,最后发现王师长只是在林子里迷了路……这一切串联起来,简直就像一出三流戏班子演砸了的闹剧。

可大帅就是大帅!

大帅会犯这种把走失和绑票弄混的低级错误吗?李墨涵用力地摇了摇头,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那帮凡夫俗子,包括他自己,一开始都以为大帅是冲动了,是为了兄弟情谊不管不顾了。结果呢?结果是几乎“零伤亡”拿下一个“国家”!结果是王师长毫发无损地回来了!这背后,一定有深意!一定有!

李墨涵越想越激动,脑子里仿佛有无数个小人在敲锣打鼓,叫嚣着一个呼之欲出的答案。

“对!就是这样!”

他猛地一拍大腿,从冰冷的行军床上坐了起来。油灯昏黄的光线下,他的眼睛里冒着骇人的精光。

“大帅此举,绝非偶然!乃是深谋远虑,经天纬地之策!”

他感觉自己抓住了那根贯穿所有乱象的金线。必须写出来!必须把大帅的“深意”,昭告天下!让那些愚钝之人,明白大帅的良苦用心!巩固大帅“神人”般的地位,刻不容缓!

说干就干。李墨涵找出纸笔,小心翼翼地研了墨。炭盆里的火光映在他脸上,神情庄重得像是在准备一份传世的奏章。

首先,得有个响亮的标题。他捻着几根稀疏的山羊胡,眉头紧锁。

《关于王军长迷路引发的战争反思》?不行!太直白!像村口账房先生的检讨,没水平!

《土豆堡战役始末》?太平淡!像三流说书人的脚本,体现不出大帅的智慧!

“有了!”李墨涵眼睛一亮。笔尖饱蘸浓墨,在粗糙的纸上落下几个力透纸背的大字:《论大帅“寻亲远征”之战略深意》!

嗯!这个好!既点明了事件起因,又拔高了立意!充满了让人琢磨的玄机!

他意犹未尽,又在旁边拟了几个备选标题。《“解放雪域”:大帅经天纬地之宏图!》、《从“误会”到“胜利”:解读大帅“神来之笔”!》。每一个,都透着一股子“不明觉厉”的味道。

李墨涵满意地点点头,开始洋洋洒洒地写正文。

“或问,大帅兴师动众,所谓何来?曰:寻亲也。此言谬矣!”

李墨涵下笔如有神助,仿佛不是他在写,而是某种天启借他的手在记录。

“寻亲者,表象也!实则,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妙计!大帅挥师西进,扬言踏平德军‘勃兰登堡’,此乃‘敲山震虎’!意在试探各方反应,令敌胆寒!”

他写到激动处,忍不住站起来,在狭小的帐篷里踱着步,仿佛自己正站在万军之前,阐述着这番伟论。

“然,大帅之真正目标,岂是小小‘勃兰登堡’所能局限?非也!其目光所及,乃是那看似不起眼,实则战略位置重要的‘雪豹国’!此地,恰如咽喉,扼乌拉尔山南麓之要道。取之,则我军西进之路再无肘腋之患!进可攻,退可守!”

“大帅假借‘寻亲’之名,行‘拔钉’之实!以雷霆之势,一举拿下‘土豆堡’,斩断德军可能存在的侧翼支撑,令其成孤军!此等手笔,非有大智慧、大魄力者不能为也!”

写完战略层面,李墨涵觉得还不够。必须从更高层面,解读“解放雪域”的道德意义。

“或又问,区区‘雪域’之地,贫瘠弱小,取之何用?此言更谬!”

李墨涵笔锋一转,开始拔高。“‘雪域特区’民众,久困于蛮荒,不知教化,生活困苦。大帅此举,非为拓土,乃行教化也!乃拯救万民于水火也!此乃‘王者之师’,‘仁义之举’!将我黑北行省先进文化、优良制度,传播于此,使其沐浴王化,共享太平!此功绩,堪比古之圣贤开疆拓土,利在千秋!”

他越写越觉得有道理,仿佛自己也成了这“伟大事业”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可是,“误会”这个坎怎么绕过去?总不能直接说情报搞错了吧?那岂不是打了大帅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