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蓝天野 作品

烽烟五绝:乱世里的五行情

金行·剑穗缘

赵国的烽火台上,戍卒赵岩的剑穗总系着半块青铜镜。那是三年前在燕赵边境,他从溃兵刀下救下燕国女子燕姝时,她塞给他的信物。镜背刻着北斗七星,与他玉佩上的星纹恰好相合。

“金能断玉,亦能护玉。”燕姝那时总在月下给他磨剑,剑穗上的红绳被她编得结实,“等你退伍,就带着这半块镜去找我,我家在易水畔种满了芦苇。”

可战火来得比承诺急。燕军突袭那晚,赵岩在乱军中看见个熟悉的绿裙身影,正举着药箱冲向伤兵。“燕姝!”他挥剑劈开敌兵,却看见一支冷箭穿透她的胸膛。她倒下时,怀中的药箱散开,露出里面的草药和另一半青铜镜。

赵岩将两块铜镜合在一起,北斗七星正好连成完整的弧线。他把剑穗系在铜镜上,在烽火台的城砖上刻下“易水芦苇青”,从此每次巡城都对着燕国方向擦拭铜镜。后来战友说,有次敌军攻城,那铜镜突然迸发金光,竟让敌军的箭矢都偏了方向——就像她从未离开,仍在替他挡箭。

木行·桑梓约

魏国农女阿桑的蚕室里,总挂着块齐国土布。那是齐国织工田齐送她的,布上绣着桑树图案,丝线里还藏着种子。“木能织布,亦能结果。”田齐教她改良桑种时,手指划过布上的桑纹,“等这季蚕结茧,我就带你来齐国看桑林,那里的桑葚能甜到心里。”

秦军破城时,田齐正帮阿桑抢救蚕种。他把最后一篮蚕卵塞进她怀里,自己用身体挡住落下的横梁:“记住,桑籽要埋在朝南的土坡,春天会发芽的……”

阿桑在废墟里挖出田齐的尸体时,他紧握的手里还攥着那匹土布。她把布上的桑种抖进土里,在田埂上种满桑树。三年后,齐国土布上的桑纹早已褪色,但魏地的荒坡上却长满了桑树,结出的桑葚又大又甜。有个逃难的齐国织工路过,看见桑林里晾晒的蚕茧,突然落泪——那织法,正是田齐家乡的手艺。

水行·舟上盟

楚国水师大厨楚娘的船上,总飘着桂花香。她的丈夫是秦国水工李河,当年为楚修渠时相遇,在船头插了支桂枝为誓:“水生万物,就像这渠水,能浇楚地的田,也能载秦人的舟。”

秦楚开战那天,李河正在渠坝上检修。楚军说他是奸细,要将他沉入渠中。楚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跪在渠边:“他修渠三年,救了下游三县的庄稼!你们看这渠水,哪滴分得出秦楚?”

李河最终被乱箭射死在渠坝上。楚娘没有哭,只是每天划着船在渠上撒桂花——那是他最爱的花。奇怪的是,往年渠水总在战时淤塞,那年却清澈见底,连干旱都没发生。有老水工说,看见月夜时渠水里有对身影在修坝,男的像李河,女的像楚娘,他们撒下的桂花,都长成了护堤的芦苇。

火行·灶边暖

韩国铁匠铺的灶膛前,总摆着两只粗瓷碗。铁匠韩铁的妻子是赵国绣娘赵暖,她总在他打铁时端着热汤等在炉边:“火能炼钢,亦能暖汤。”她绣的炉神帕上,火焰纹里藏着五谷图案,“等打完这最后一批农具,咱就去南山种果树,再也不碰铁器。”

赵军攻城时,韩铁的铁匠铺被当成军械库。乱兵要放火烧铺,赵暖死死抱着灶台上的铁锅:“这里只有农具!你们看这锅沿的缺口,是给邻村王婶煮救济粥磨的!”

韩铁为了护她,被火把点燃了衣裳。他最后推她出火海时,手里还攥着她刚绣好的炉神帕。赵暖在废墟里找回半块烧熔的铁块,那上面竟粘着未燃尽的布角,火焰纹里的五谷图案依然清晰。后来她带着铁块嫁给了老木匠,把铁块打成了锄头,那锄头种出的庄稼,总比别家的旺盛。

土行·冢上春

齐国坟场的守墓女齐禾,总在一座无名坟前种萱草。那是三年前她在战场上救下的魏国士兵魏土,他临终前给她一把种子:“这是我家乡的萱草,种在土里就能活。”他胸口的玉佩裂成两半,一半给了她,“土能埋人,亦能活人,等到来年花开,就把我忘了吧。”

齐禾没有忘。她把萱草种满了坟场,每座坟前都有。有次魏兵来犯,看见漫山遍野的萱草,突然都放下了兵器——那是他们家乡母亲种的花。领头的将军发现齐禾腰间的半块玉佩,突然跪倒在地:“这是我弟弟的玉佩!他说要带齐地的花种回家……”

后来齐禾把萱草种子分给了列国士兵。多年后,各国的战场遗址上都长满了萱草。有个老兵说,每到花开时节,总能看见个穿绿裙的女子在花丛中,身边站着个握剑的士兵,他们脚下的泥土里,玉佩的两半正悄悄合拢,长出新的根须。

烽火熄灭那年,有人在当年的战场遗址上建起祠堂,供奉着五对信物:合璧的青铜镜、结籽的桑布、漂着桂花的渠水、带谷纹的铁块、开花的玉佩。祠堂的石碑上刻着五行家老者的话:“五行相生,不在祭坛,在人间烟火里;情意不灭,不在盟誓,在生死不离的守护中。”

田埂断·兵戈长

石禾把最后一捆粟米扛进粮仓时,晚霞正把天边染成暖金色。他摸了摸怀里的玉佩,那是去年从祭坛带回来的物件,如今被磨得温润发亮。墙角的陶罐里藏着攒了半年的铜钱,足够请媒人去邻村说亲——他早就看好了村东头的阿杏,那姑娘总在溪边洗衣,笑声比田埂上的豆花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