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识安身立命的人(第2页)
他望着街市上的人群,暗自思忖:自己莫名来到此处,定与秦陵的秘密有关,或许改变韩国的命运,就是解开秦陵之谜的关键。
梁平信步走出别馆,沿着青石板路往街市深处走。晨光透过街边的槐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点,他下意识地抬手挡了挡,袖口的丝绸擦过脸颊,带来一阵微凉的触感——这触感如此真实,让他恍惚间竟想不起自己曾穿过什么样的衣服。
“阿衡公子!”
一个挑着药担的老汉远远朝他拱手,笑容里带着真切的敬重。梁平愣了愣,才想起侍女说过,自己这具身体的原主名叫韩衡。他点头回礼,老汉便热络地念叨起来:“昨日您点拨小老儿改了药圃的方位,今日晨间竟真多收了半筐草药,公子的星象之术,真是神了!”
他这才想起,原主素以观星卜地闻名。据说去年新郑城遭水患,是他指着城东的高地说“此处地势合北斗第五星,可避水厄”,后来官府迁民至此,果然安然无恙。虽无官职,可街巷里的百姓见了他,总免不了躬身问好,连相邦申不害议事时,偶尔也会遣人来问他“星象是否有碍”。
走着走着,他被一阵叮叮当当的声响吸引。街角的铁匠铺里,几个赤膊的匠人正抡着铁锤锻打铁器,火星溅在墙上,映出满墙的刻痕——那是原主帮他们画的“火候图”,说“午时三刻,日影与砧铁成四十五度,此时淬火最坚”。铁匠铺老板见他过来,忙递上一
把刚打好的匕首:“公子看看这成色?按您说的时辰淬的火,削木如泥!”
梁平接过匕首,指尖抚过锋利的刃口。铁器的冰凉顺着指尖蔓延,他忽然想不起自己曾用什么工具工作,只觉得这匕首的重量、刃口的弧度,都熟悉得像是刻在骨子里。
转过街角,是新郑城最大的书肆。掌柜的见了他,立刻从里屋捧出一卷泛黄的竹简:“公子要的《甘石星经》注本找着了,您上次说‘荧惑守心’那段注解得有误,小的按您的意思改了几处,您瞧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接过竹简,翻开一看,上面果然有几处朱笔涂改,字迹与自己此刻的笔迹一般无二。笔尖划过竹片的涩感,墨汁在阳光下的光泽,甚至竹简边缘被手指磨出的毛边,都让他心头泛起一阵莫名的亲近。他指着其中一句道:“这里的‘角宿’方位,该按冬至日的卯时算,你看……”
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愣住了——这些星象知识,仿佛本就储存在他的脑子里,不需要思考就能脱口而出。
不知不觉走到了城外的观星台。几个占星士正围着铜制的窥管忙碌,见他来,纷纷让出位置:“公子来得正好,昨夜测得木星逆行,我们正愁解不出其中深意。”梁平俯身看向窥管,视野里的星辰缓缓移动,他伸手在旁边的石板上画出星轨,指尖的汗水晕开石粉,竟与秦陵星图上的刻痕重合。
“不是逆行,”他开口说道,声音平静得像是在陈述一个常识,“是地球公转至近日点,与木星形成的视差。”话刚说完,他自己都惊了——他怎么会说出“地球公转”这样的词?可占星士们却一脸恍然:“公子说得是!难怪按旧法推算总差着半刻,原来要算‘地动’的影响!”
夕阳西下时,他坐在观星台的石阶上,看着远处炊烟袅袅的新郑城。脑子里闪过一些零碎的片段:玄宫的青铜棺椁、水银池的反光、龟甲的幽蓝……可这些片段越来越模糊,像是隔着一层水汽。取而代之的,是韩衡的记忆:五岁时跟着祖父观星,十二岁为相邦选定府邸方位,十五岁在书肆与士子争论星图……
一个孩童捧着半串糖葫芦跑过,不小心撞在他腿上,糖葫芦的糖渣掉在他的衣襟上。孩童吓得脸色发白,他却笑着摸了摸孩童的头:“无妨,下次跑慢些,当心踩着街角的青石——那处石板比别处低半寸,雨天易滑。”
说完这话,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能清晰地说出这条街上每块石板的高低,每家店铺的营生,甚至每个路人的姓氏。那个叫“梁平”的名字,连同他来自的那个有电灯、有手机的世界,正像退潮的海水般,一点点从他的意识里褪去。
晚风拂过观星台,吹动他的丝绸衣襟。梁平望着天边的星辰,忽然觉得,做韩衡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在这里,他指尖划过的星轨有人懂,他说的每句关于天地的话,都有人认认真真地记在心里。
至于秦陵,至于龟甲,至于那个遥远的未来……或许,本就该是韩衡不必去想的事。
他站起身,拍了拍衣上的尘土,朝着城内走去。街角的灯笼次第亮起,映着他从容的脚步,像无数个寻常的黄昏一样。
夜色渐深,韩衡躺在软榻上,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在竹简上投下细碎的影子。许是白日里在观星台累了,他很快便沉入梦乡。
梦里一片混沌,他站在新郑城的刑场上,周围挤满了百姓,哭声、喊声震耳欲聋。有人朝他扔来鲜花,有人跪在地上磕头,嘶吼着“放了阿衡公子”。可他的手脚被牢牢捆在木桩上,眼前是相邦冷峻的脸,耳边传来冰冷的声音:“民心皆向你,恐危及国本,留不得。”
他想争辩,喉咙却像被堵住,只能眼睁睁看着刽子手举起青铜剑。阳光刺眼,剑锋的寒光里,他看见百姓们通红的眼眶,听见有人哭喊“公子若死,我韩再无清明”。剑落下的瞬间,他猛地抽搐,浑身的冷汗浸湿了衣袍。
“呼——”
韩衡从榻上弹坐起来,胸口剧烈起伏,额头上的冷汗顺着脸颊往下淌,连鬓角的发丝都黏在了皮肤上。窗外的月光依旧,可他心脏的狂跳却久久停不下来,梦里那把青铜剑的寒意,仿佛还贴在脖颈上。
他起身走到案前,倒了杯冷水一饮而尽,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才稍稍压下心头的惊悸。“不过是个梦……”他喃喃自语,可梦里百姓的哭喊声、相邦的眼神,都真实得可怕。
这一夜,他再没睡着,索性坐在窗前看星象。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晨光染亮了新郑城的轮廓,他才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起身梳洗。
侍女进来伺候时,见他眼下有青影,关切地问:“公子昨夜没睡好?”
韩衡笑了笑,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做了个乱梦罢了。”他伸手接过布巾擦脸,铜镜里映出一张清俊的面容,
眉宇间带着几分书卷气,眼神却比往日多了些沉静。
他对着镜中的自己看了片刻,忽然觉得有些陌生,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脑子里空空的,像是有块地方被白雾遮住了,可他并不在意——人偶尔忘了些琐事,本就寻常。
吃过早饭,他像往常一样去书肆。掌柜的递上新整理的星图,他接过便指点起来:“这里的黄道夹角算错了,按春分点的赤纬来算,该再偏两度。”语气笃定,仿佛这些知识是与生俱来的。
街上的百姓见了他,依旧恭敬地行礼,他也一一颔首回应。走到铁匠铺,老板拿着新打的农具请教火候,他接过掂量了一下,便道:“明日午时阳光最烈,那时淬火,硬度能增三成。”老板连连称是,他也只是淡淡一笑,转身继续往前走。
路过观星台时,占星士们正为一处星轨争论不休。他走过去扫了一眼,便指出关键:“不是星轨偏了,是你们的窥管角度差了半分,垫块薄铜片试试。”众人依言调整,果然看得清晰,纷纷叹服:“公子真是神算!”
他听着这话,心里没有丝毫波澜,仿佛“博学多识”本就是他该有的样子。午后坐在学府的槐树下,听士子们辩论法家与儒家的优劣,有人问他的看法,他便缓缓道:“法者,治世之器;儒者,安世之基,缺一不可。”话音刚落,周围便响起一片赞同的议论。
夕阳西下时,他沿着熟悉的路回别馆,路过那处曾被孩童撞过的街角,下意识地放慢脚步。晚风掀起他的衣袍,带着街市的烟火气,他忽然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好——读星图,论学问,被人敬重,却不必卷入朝堂的纷争。
至于那个叫“梁平”的名字,那个藏着青铜与水银的陵墓,早已像昨夜的梦境一样,消散在晨光里,连一丝痕迹都没留下。
此刻的他,只是韩衡,一个在新郑城里,用星象与学识安身立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