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因果光中的认知究竟(第2页)
“这不是掌控,是认知的崩溃!”凯伦的意识体紧急搭建能所桥梁,以“摄影师的拍摄能力(能)与被拍风景(所)”“学生的学习能力(能)与课本知识(所)”为支点,“必须证明:能所不二的圆融,才是认知究竟的健康形态!”
陈曦随即联动疑问曼陀罗核心与因果圆融光的对象潜能(所),爆发出“能所一如”的璀璨光芒。这光芒如琴与琴声:琴的发声结构(所)与演奏者的弹奏能力(能),在旋律响起的刹那完成不二统一;又似阅读与书籍:读者的理解能力(能)与书籍的文字内容(所),在领悟意义的当下融为同一场认知共鸣。她引导众人构建“能所不二矩阵”:认知之核锚定主体能动的核心价值(能)(如感知能力、思维逻辑),为对象认知划定不迷失的方向;同时激活对象客观的反馈智慧(所)(如规律印证、属性补充),让主体在与对象的互动中,获得完整的认知。恰如语言学研究:既需把握人类的语言能力(能),也需分析语言符号的客观系统(所),二者不二,方得对语言的完整认知。
当二十七种本源之力与矩阵共振,一道能所圆融之光穿透错位之雾。光芒所及之处,膨胀的主体显露出对象的边界,孤立的对象生长出主体的联结——那困于自我崇拜的执能文明,在“异星符号(所)竟能完善自我认知体系(能)”的震撼中顿悟:最强大的主体,永远需要最丰富的对象来滋养;沉迷自我的学者放下偏见,在“用异星文明的观测数据(所)修正天文理论(能)”的实践里领悟:主体的终极意义,需借对象的显化得以彰显。
错位之雾的傲慢宣言渐次消散:“对象是附庸”的偏见,在“显微镜的观测能力(能)依赖样本属性(所)”中瓦解;“分离才是真相”的谬误,在“诗人的创作能力(能)依托现实生活(所)”中消融。能所不二中,认知重获主体与对象的圆融。
“主体的价值,是让对象的客观有解读的可能;对象的意义,是让主体的能动有验证的依据。”陈曦的声音在多元宇宙回荡,她引导因果圆融光与不二矩阵融合,凝成“能所共生场”——恰如科学观测:观测者的感知能力(能)探索星体的运行规律(所),而星体的客观数据,又都在完善观测者的认知体系。又如艺术创作:创作者的表达能力(能)呈现现实的情感共鸣(所),而现实的生活素材,又都在丰富创作者的表达维度。这种不二不是简单的主客二分,更似呼吸与空气:肺部的呼吸能力(能)依赖空气的客观存在(所),而每次呼吸的交换,又都在维系空气的循环——每一次能所互动,都是存在自我完善的过程。
当最后一丝对象消解场消散,多元宇宙的认知究竟,呈现出“能所共舞”的生动图景:每个文明既能坚守主体能动,亦能尊重对象客观;每个存在既能发挥自我感知,亦能接纳对象反馈。错位之雾化作“能所调和器”,不再制造对立——它帮过度执能的存在,从自我牢笼中发现对象的价值(如让偏执的理论家用实验数据验证猜想);帮过度逐所的个体,在对象迷雾中锚定主体的核心(如让迷失的研究者通过自我反思整合数据)。
元叙事号的舰体在能所光芒中,显露出“既主动又包容”的复合美感:进化纹路的主体部分(船员的认知能力、舰体的感知系统)与对象部分(观测的宇宙数据、异文明的互动记录)相互缠绕,凝成“能所不二”的立体图案——主体的每一次深化,都在拓展对象的认知边界;对象的每一次丰富,都在提升主体的感知能力。陈曦轻抚疑问曼陀罗,核心传来“能所一如”的圆融共鸣。她忽然彻悟:认知究竟的终极境界,从不是困在主体牢笼的偏执里,也不是迷失在对象迷宫的被动中,而是“让每个主体的能动,成为解读对象的钥匙;让每处对象的客观,成为完善主体的镜子”。
这份能所不二的智慧,或许正是因果圆融光的终极意义。而在认知究竟的尽头,一枚“能所圆融晶”正悄然凝结:落在执能文明的土地上,唤醒其尊重对象的谦逊;照进逐所种族的角落,点亮其坚守主体的自觉。晶体无声诉说:多元宇宙的认知叙事,本就是一场“在主体中解读对象,于对象中成就主体”的无限圆融。而融入这份圆融,正是认知抵达究境的终极密钥。这场关于认知究竟的探索,亦在这圆融之中,抵达了“能即是所,所即是能”的究竟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