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锦王 作品

第219章 耐寒水稻的研究困局

远在擂鼓乡的农业研究所内,晨光熹微。 何教授、慕教授和庄教授三人早已在实验大棚里忙碌开来,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云雾液的清冽灵韵。

他们此轮攻关的核心,是培育一种能在半干旱地区稳定高产的新型耐旱水稻。

慕教授是基因工程领域的权威,何教授负责整体生态与种植策略,庄教授则是栽培生理专家。

得益于苏砚秋提出的天然云雾液的加入,他们成功稳定了目标水稻品系的关键耐旱基因表达,避免了之前实验中常见的基因漂移或沉默现象。

同时,他们也采纳了苏砚秋关于“三代优化式种植”的建议,实验正在一步步平稳推进中。

“老师,这是用最新一批云雾液浸泡催芽的‘旱优3号’种子,胚芽萌发率98,活力很强。”

庄教授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培养皿递给慕教授,嫩白的胚芽尖端透着健康的绿色。

“好,好!”

慕教授接过培养皿,仔细端详,

“基因稳定性确实比之前好太多了,云雾液功不可没。小苏这丫头是怎么发现这个的,有时间我还真的找这小丫头好好聊聊天。”慕教授脸上带着满意的笑。

“小苏去粤市了,所以你们最近才没见上面。”

何教授解释,不然他们中午在食堂吃饭,怎么也能碰上。

“是啊,不知道她啥时候回来,不然还能跟她讨论讨论咱们现在遇到的问题。”

他们现在根据苏砚秋提供的思路调整了研究方向,第一步基因稳定做到了,可是在关键的“伴生种植”环节,他们却卡在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棘手的问题上。

——如何让伴生植物(他们选择了一种根系发达、能固氮保墒的豆科植物)与耐旱水稻和谐共生,不互相抢夺本就有限的水分资源?

“小何,小庄,”

慕教授放下手中的记录本,眉头微蹙,目光在两位学生身上逡巡,带着资深学者特有的审慎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我理解研究遇到瓶颈时,任何可能的思路都值得关注。但是,你们最近似乎……对村里那位苏姑娘的见解,寄予了过高的期待?遇到农学上的难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深挖数据、反复验证,而是去寻求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年轻女孩的看法,渴望从中获得‘启发’?”

“而且,我们的实验需要保密!”

她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更加严肃,那是她作为导师对科学方法论的坚持:

“科学真理的发现,靠的是无数次的实验、严谨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是水滴石穿、铁杵磨针的功夫。灵感固然重要,但它必须植根于坚实的实证基础之上。”

她叹出一口气:“我注意到你们最近的一些讨论方向和实验设计,似乎过于急切地想要印证某些‘灵感’,这让我有些担心。我们是农业科学家,每一步都必须经得起推敲,数据容不得半点含糊。你们最近的变化……让我感觉有些偏离了我们一贯坚持的轨道。”

季教授和庄教授被说的有些不好意思,

何教授眉头紧锁,指着旁边几个试验盆,“可是,无论是调整播种间距,还是改变灌溉模式,甚至是尝试用不同浓度的云雾液分别处理水稻和伴生植物的种子……结果都一样:初期尚可,一旦进入分蘖拔节期,两种植物的根系就开始在地下‘打架’,伴生植物强大的吸水能力反而加剧了水稻的缺水胁迫,导致我们精心培育的耐旱基因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