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大儒入村支教!(第2页)

课间时,竟有人跑去问教算术的博士:“先生,萧郎君说‘地是圆的’,这与算术中的‘方田之法’是否相悖?”

博士非但没恼,反倒笑着邀他坐下:“你且说说萧郎君为何这般说,咱们一同论论.

这便是‘闻道有先后’啊!

张阿难知道李世民想知道反馈,早早就安排人去大街小巷,包括皇宫各处。

要把正向的反馈说给李世民听。

听到张阿难的消息,李世民心情大好。

“这何尝不是在推动科举的发展呢!”

这种风气肯定是好的。

张阿难凑到李世民身边,“启禀陛下,虞世南,孔颖达,褚亮.大学士求见,想去栲栳村授课.”

“哈哈哈,好好好。”李世民大喜,“宣!”

栲栳村是李世民想打造的重点村子,想让栲栳村成为其他村子的榜样。

现在这些大儒想去,李世民肯定要同意的。

一来这些人有真才实学,确实能帮帮栲栳村,二来这些人前往,也是为栲栳村造势。

李世民没有反对的理由。

全力支持,李世民甚至安排人送虞世南,孔颖达等人过去。

一切安排,李世民感慨起来,“没想到这两篇文章,影响力如此巨大.”

李世民没有提前告知,等一群人到了栲栳村,直接去萧然家里。

萧然还是一脸懵的,不认识这些人。

李丽质和豫章公主是认识的。

甚至是向虞世南请教过书法方面问题。

李丽质和豫章公主再仔细看,被吓一跳。

都是弘文馆的大儒。虞世南先上前一步,双手微微拢在袖中,虽年事已高,脊背却挺得端正,语气温和却满是诚意:

“萧郎君莫要见怪我等冒昧登门,老夫虞世南。”

其他人萧然可能不认识,但是虞世南肯定是听说过的。

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还是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之一!

“昨日在长安见着《陋室铭》与《师说》,读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只觉往日里执着于亭台楼阁的俗念都轻了。”

“再读‘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更是羞愧。”

“老夫教了一辈子书,竟不如这两篇文通透,此前还因来求教者是布衣便轻慢过。”

“听闻栲栳村的学堂不分贵贱,连农夫子弟都能读书,还传新技,老夫实在心痒,想来此义务授课,不为名,不为利,只求能真真切切做回‘传道解惑’的师者,不知萧郎君容不容得下老夫这把老骨头?”

萧然连忙拱手,语气满是敬重与欣喜:“先生言重了!您这样的前辈肯来授课,是栲栳村天大的荣幸,晚辈求之不得!学堂虽简,却盼着先生们的学问能教给孩子们,往后一切都听先生们安排。”

“感谢先生前来.”萧然没有忘记其他人,孔颖达,褚亮这些年纪看着都很大了。

看到李丽质在的时候,几个大儒还是比较意外的。

但是也没有多说。

之前李世民嘱咐了,平常心对待,栲栳村见到什么都别意外。

等几人进入院子,看到孙思邈,还有李渊和萧皇后,都呆住了。

虞世南等人肯定是知道孙思邈,也熟悉李渊和萧皇后的。

年纪都差不多,算是同龄人。

“呵呵,几位先生也来了!”李渊笑呵呵站起来。

虞世南等人微微一礼。

虞世南笑着说道:“没想到在这里见到李公。”

“哈哈哈,孙老神医在,我是来治病的.”

几人和孙思邈打个招呼。

本来是想安排几个大儒住的,但是看到李渊和萧皇后还有公主在,虞世南几人就不肯了。

婉言拒绝,在这里不合适。

虞世南孔颖达等人也惊讶,萧然这里藏龙卧虎。

看到李恪,李泰这两个皇子。孙思邈和李渊带虞世南等人去学堂那边,上课的是王绩。

也是相互认识的。

王绩也是有真才实学,算是名声在外。

虽然说不如虞世南,但也不差,这个圈子里面的人自然都知道。

看到门口的虞世南孔颖达等人,王绩课都不上直接出来了。

“哎呦,虞老,孔老.没想到你们能来啊!”

“你这家伙,什么时候偷偷来这种好地方也说一声。”褚亮笑着说道。

“哈哈哈!”王绩大笑起来,“这里确实是好地方,以后你们也喜欢.”

对于栲栳村,王绩也是喜欢的。

另一边的李丽质,给萧然介绍几个大儒。

现在的孔颖达正处于学术生涯的巅峰期。

他在贞观六年已任国子司业,贞观七年更与魏征等同修《隋书》,还将主持《五经正义》的编纂筹备工作。

作为国子学核心官员,他不仅为太子李承乾讲授经义,还在朝堂上以“权豪为之屏踪”的正直作风参与礼制修订,是推动贞观经学统一的关键人物。

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治学理念,恰与《师说》精神相呼应。

褚亮虽已年过古稀,仍以弘文馆学士身份参与朝政。

作为十八学士中资历最深者,他在贞观七年常陪同李世民“讲论经义至夜分”,其诗赋创作风格正影响着初唐文坛。

此时他尚未致仕,还将参与修订《新礼》,其“淡而有骨”的文风与《陋室铭》的审美追求高度契合。

75岁的虞世南还在担任弘文馆学士,但其健康状况已显衰颓。

作为李世民眼中“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的名臣,他在贞观七年仍参与古籍整理。

盖文达已从国子助教晋升为崇贤馆学士,以精通《春秋》三传著称。

他在贞观七年常与族兄盖文懿并称“二盖”,共同在国子监讲授经义,其“摒弃繁文缛节,用历史典故解耕作时令”的教学方法

听完萧然也是目瞪口呆。

之前很多确实不熟悉。

都是超乎想象的大佬。

正值李世民“锐意经籍”的文化建设高峰期,此时朝堂上孔颖达、于志宁等大儒推动的经学革新,与栲栳村传来的《师说》理念形成奇妙共鸣。

这种官方儒学与民间教化的互动,正是贞观文化繁荣的重要动力。(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