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现场教学
2006年10月25日,上午八时三十分。`萝-拉¢小?说· ~无\错′内?容\
云溪县公安局院内气氛肃穆,三辆警车闪烁着红蓝警灯,缓缓驶入大院。中间那辆车的后座上,汪正国戴着手铐脚镣,面色灰败,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迅速掠过的熟悉街景。
赵刚率先下车,拉开后车门。两名民警将汪正国搀扶下来。早已等候在院内的办案民警们沉默地看着这个制造了灭门惨案的男人,目光复杂。
“直接送看守所。”赵刚对押解民警吩咐道,声音沙哑却坚定,“办理手续,单独关押。”
汪正国被带离后,赵刚站在原地,深深吸了一口熟悉的空气。连续多日的奔波抓捕终于画上句号,但他脸上看不到丝毫轻松。
上午九点,县公安局会议室。清溪村灭门案”专案总结会在此召开。局长主持会议,所有参与案件的侦查员悉数到场。
赵刚作为一线指挥,首先汇报了整个案件的侦破过程:从最初的现场勘查受阻,到陈默介入后从胶鞋印、指纹和纸条三个关键细节打开突破口;从石坝乡排查发现汪正明的包庇行为,到清塘镇找到关键物证柴刀;从南州布控到最终在三元里村抓获汪正国。
“这起案件能够快速侦破,离不开陈默教授的专业指导。”赵刚最后总结道,“特别是在暴雨破坏现场的情况下,陈教授通过微量物证分析和心理侧写,为我们指明了侦查方向。”
局长点头,正要宣布散会,陈默却举了下手。
“案子虽然破了,但我认为还有最后一步工作要做。”陈默的声音平静却有力,“我建议带山泰警院的学生来清溪村,进行一次现场还原教学。”
会议室里一阵轻微的骚动。几个老刑警面面相觑,显然对这个提议感到意外。
“命案现场作为教学用地?”局长微微皱眉,“这合适吗?”
“案发现场已经被技术队彻底勘查过,重要物证均已提取。”陈默解释道,“现场暂时保持原状,封存完好。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命案现场,比在教室里讲十堂现场勘查课都管用。”
他顿了顿,补充道:“这也是为基层培养未来的刑侦人才。让他们早点明白,破案靠的不是高科技,而是对细节的把握和逻辑的串联。”
局长沉思片刻,看向赵刚:“你的意见?”
“我同意陈教授的建议。.5/2¢0-s,s¢w..¢c`o/m·”赵刚立即回答,“清溪村位置相对偏僻,现场干扰少。而且这起案子很典型,适合作为教学案例。”
“好。”局长拍板,“那就定在11月1日。赵刚,你负责协调当地村委会和现场安保。陈教授,教学安排由你全权负责。”
2006年11月1日,清晨七点。
两辆中巴车沿着崎岖的山路驶向清溪村。车上坐着20名山泰警院刑侦专业的大三学生,以及带队老师陈默。
学生们既兴奋又紧张,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真实的命案现场。
“都记住纪律。”陈默在车上再次强调,“现场一切物品保持原状,不准私自触碰任何东西。分组进行模拟勘查,每组都要做好记录。”
中巴车在清溪村村口停下。赵刚已经带着几名民警等在路边。深秋的清晨,山村被薄雾笼罩,周德海家那处院落静静立在村尾,黄色的警戒线在晨风中轻微飘动。
“现场保持完好。”赵刚与陈默握手后说道,“按照你的要求,所有痕迹都没有破坏。”
学生们穿上鞋套,戴上手套,在民警的引导下依次进入院子。尽管事先有心理准备,但看到堂屋门槛上那片深褐色的血迹轮廓时,几个学生还是倒吸了一口冷气。
陈默站在院子中央,学生们围成一圈。
“10月14日,我们就是站在这里开始勘查的。”陈默的声音平静而清晰,“当时连续三天暴雨,现场大部分痕迹已被破坏。我们靠三个关键细节打开了突破口。”
他指向院墙缺口处:“那里发现了胶鞋印,42码‘农田牌’,鞋底嵌有松针和野栗子壳。这告诉我们嫌疑人的体型特征和逃跑方向——”
一名学生举手问道:“陈教授,怎么从鞋印判断体型?”
“步幅长度和深度可以推算身高体重。”陈默答道,“鞋底磨损程度反映行走习惯。而鞋底附着的松针和野栗子壳,指向西坡特定植被区域,指明了逃跑路线。”
他接着走到里屋窗外:“在这里的窗棂凹陷处,我们提取到了半枚右手食指指纹,磨损严重,说明嫌疑人长期从事体力劳动。+小`说c~m¨s· ′更.新¨最^全.这帮助我们锁定了嫌疑人身份特征。”
最后,他指向灶台旁的水缸:“
那里发现了被水浸泡的纸条,上面写着‘欠的总要还’。笔迹用力极深,充满愤恨,用的是云溪中学作业本纸。这暴露了作案动机和嫌疑人与受害人的关联。”
陈默环视学生们:“2006年的基层侦查,没有dna数据库,没有天网监控。破案靠的就是这种细节积累和逻辑串联。今天你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基本功。”
学生们分组开始模拟勘查。痕迹组负责勘察院墙缺口和周边地面;心理侧写组负责分析纸条笔迹和内容;路线还原组负责根据现场痕迹重建作案过程和逃跑路线。
陈默和赵刚在各组间巡回指导。
“注意门槛上的血迹喷溅形态。”陈默提醒痕迹组,“这不是第一现场,受害人是在堂屋内被袭击后爬到这里的。”
心理侧写组那边,一个女生有了发现:“陈教授,纸条上的‘欠’字最后一笔有严重的拖拽痕迹,说明写字人情绪极度激动。”
“很好。”陈默点头,“结合汪正国的供述,他正是在极度愤怒和屈辱下写下这句话的。”
路线还原组的学生们在院里院外仔细搜寻。突然,一个男生在堂屋门框内侧发现了一道细微的、之前未被注意到的划痕。
“赵队长,您看这个!”他兴奋地叫道。
赵刚走过去,俯身仔细查看。在门框离地约一米二的高度,有一道浅浅的、略带弧度的划痕,与柴刀的刀刃弧度吻合。
“这应该是汪正国进门时,手中柴刀不小心刮到的。”赵刚对围过来的学生们说,“当时勘查重点在血迹和脚印上,这个细节被忽略了。你们很仔细。”
另一组学生在里屋墙角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模糊的鞋印。
“这像是孩子的脚印。”一个女生蹲在地上,声音有些发颤,“说明孩子当时还有意识,可能试图逃跑或躲藏……”
现场顿时安静下来。学生们看着那个小小的脚印,仿佛看到了那个夜晚发生的惨剧,表情都凝重起来。
中午,学生们在村委会办公室简单用餐后,开始整理上午的勘查结果。陈默要求每组都要形成书面报告,包括发现的细节、推理过程和结论。
下午三点,模拟勘查结束。学生们回到院内,陈默进行总结点评。
“痕迹组注意到了门框上的新划痕,很好;但忽略了灶台边缘可能的手印痕迹,不够全面。”
“心理侧写组对笔迹分析到位,但对纸条材质的溯源思考不足——为什么是云溪中学的作业本?这个细节当初帮助我们缩小了排查范围。”
“路线还原组重建的作案过程基本合理,但对嫌疑人心理状态的把握不够——汪正国为何先杀周德海,再杀其他人?这反映了他的主要仇恨对象是谁。”
陈默最后说:“现场勘查不是简单的收集证据,而是通过细节还原真相。每一个细微的痕迹,都可能成为破案的关键。”
他布置了课后作业:“每人写一份分析报告,主题是‘农村报复性犯罪的诱因’。要结合汪正国案,从经济矛盾、人际关系、心理疏导缺失等角度进行分析。下周三上课讨论。”
夕阳西下,中巴车驶离清溪村。学生们疲惫却兴奋地讨论着今天的收获。对他们来说,这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重要一步。
当晚,陈默住在清溪村唯一的招待所里,整理今天的教学记录。窗外山风呼啸,吹得窗户微微作响。
晚上八点多,赵刚提着两瓶白酒和一包花生米敲门进来。
“知道你明天才走,过来喝两杯。”赵刚晃了晃手中的酒瓶,“案子结了,总算能睡个踏实觉。”
两人在简陋的木桌旁坐下,用茶杯当酒杯。几口烈酒下肚,身体暖和起来,话匣子也打开了。
“陈教授,这次多亏了你。”赵刚举杯,“要不是你从那些细微痕迹里看出门道,这案子不知道要拖多久。暴雨几乎把现场冲干净了,当时我都快绝望了。”
陈默与他碰杯:“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基层刑警的经验和直觉,很多时候比理论更有用。”
两人沉默地喝了几杯。窗外,整个山村早已入睡,只有偶尔的狗吠声划破寂静。
“你说,这汪正国……”赵刚忽然开口,声音有些沉闷,“要是当初有人劝劝他,拉他一把,会不会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陈默给两人的杯子重新斟满酒。“他前妻说过,周德海其实劝过,但方式不对,反而激化了矛盾。农村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和矛盾调解机制。”
“是啊。”赵刚叹了口气,“咱们这地方,两口子吵架、邻里纠纷,都是村干部去调解。但像汪正国这种钻牛角尖的,普通劝说根本没用。”
陈默望向窗外漆黑的夜
空:“这就是我们教刑侦的意义——不仅要破案,还要从案子里找‘预防的逻辑’。下次我给学生上课,会把‘农村心理疏导’和‘矛盾调解机制’加进教案。”
他转回头,看着赵刚:“少一起命案,比破一起命案更重要。”
赵刚重重地点头,两人再次举杯。
喝到深夜,赵刚脚步蹒跚地离开。陈默却毫无睡意,他打开台灯,开始修改教案。
在“农村刑事案件特点”一章中,他增加了新内容:“农村地区人际关系紧密,矛盾往往长期积累;心理疏导资源匮乏,极端情绪得不到专业干预;基层调解方式简单,可能反而激化矛盾……”
写完这些,他特别加了一行备注:“刑侦工作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惩治犯罪,更是通过案件分析预防犯罪。基层民警应具备初步心理评估和矛盾调解能力。”
窗外,月亮从云层中露出,清冷的月光洒在山村之上。这个经历了悲剧的村庄正在慢慢愈合伤口,而陈默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确保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第二天清晨,陈默收拾行李准备返回省城。临走前,他特意去周德海家院外站了一会儿。
黄色的警戒线仍在风中飘动,但院门口不知被谁放了一束野花,已经有些枯萎。山村的生活还在继续,但某些东西已经永远改变了。
中巴车驶出清溪村时,陈默最后回头看了一眼。他希望带来的学生们能从这里学到的不只是刑侦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责任的认知。
车在山路上颠簸,陈默打开笔记本,开始构思下一堂课的内容。灭门案”为完整案例,让学生们分组进行模拟侦破,从现场勘查到心理侧写,从线索排查到审讯策略。
回到山泰警院后,他还将建议开设一门选修课:“犯罪预防与社区调解”,邀请基层民警和心理学专家共同授课。
这些想法被他一一记在笔记本上。
车窗外,秋日的阳光穿过群山,照亮前方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