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汪正国落网(第2页)
小巷纵横交错,如同迷宫。侦查员们分头搜索,不放过任何一条可能藏身的小巷。突然,赵刚在一个拐角处发现了一个匆忙消失的背影——头戴草帽,身穿深色外套。
“汪正国!站住!”赵刚大喝一声。
那个身影顿了一下,回头瞥了一眼——正是通缉照片上那张脸,只是多了几分憔悴和慌乱。下一秒,他拔腿就跑,手里不知何时多了一把明晃晃的水果刀。
“有刀!注意安全!”赵刚一边追一边喊道。
巷子两侧的居民楼里,许多住户听到动静探出头来观看。赵刚怕误伤群众,不敢开枪,只能加快速度追赶。
汪正国对这里的地形似乎很熟悉,左拐右拐,试图利用复杂的地形摆脱追捕。侦查员们紧追不舍,脚步声、喘息声和警示路人的喊声在狭窄的巷子里回荡。
追了大约二百米,前方巷子口突然出现了两名联防队员——原来是附近巡逻的队员听到动静赶来支援。汪正国见前有拦截后有追兵,一时犹豫了一下。
就这一瞬间的迟疑,赵刚猛扑上去,将他按倒在地。水果刀“哐当”一声掉在水泥地上,两名侦查员立即上前将其控制住。
摘下草帽,露出一张疲惫而脏污的脸——正是逃亡九天的汪正国。他的眼神浑浊,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周德海欠我的,我没做错......”
当天晚上,汪正国被带到南州市公安局办案中心。审讯室安排在了三楼,房间里除了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和一个监控摄像头外,别无他物。为了确保审讯过程合法合规,全程录音录像。
陈默通过视频连线参与了审讯。一开始,汪正国拒不认罪,坚持说自己只是来南州打工,不知道为何被逮捕。
“人不是我杀的,我只是欠了周德海钱,怕被追债才跑到南州来的。”汪正国低着头,声音沙哑。
赵刚将现场照片摊在桌上:“那你解释一下,为什么你的指纹会出现在周德海家的杀人现场?”
汪正国瞥了一眼照片,迅速移开视线:“我以前去他家干过活,有指纹很正常。”“那这个呢?”陈默通过视频连接指示侦查员出示第二份证据——柴刀上的dnA检测报告,“凶器上的血液与周德海家人匹配,而刀柄上的皮屑组织与你的dnA完全一致。”
汪正国的额头开始冒汗,但仍强装镇定:“我不知道,可能有人陷害我。”
“还有这个布包,”赵刚拿出在清塘镇旅馆发现的布包照片,“你在清塘镇旅馆落下的,里面有你的衣物和一些个人物品。旅馆老板指认你住过那里。”
汪正国沉默了片刻,突然抬头:“我要找律师。”
审讯暂时中断。陈默通过视频与赵刚交流:“他的心理防线已经开始动摇,需要再加一把火。把他购买胶鞋的证据和留在现场的纸条笔迹鉴定结果拿出来。”
半小时后,审讯继续。这次,赵刚直接将笔迹鉴定报告放在汪正国面前:“这是你留在现场的字条,与从你弟弟汪正明家取得的作业本上的笔迹完全一致。你怎么解释?”
汪正国的双手开始微微颤抖。
最后,陈默通过视频说道:“汪正国,你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工,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周德海对你做了什么?”
这句话仿佛触动了某个开关,汪正国的表情突然崩溃了。他双手捂脸,肩膀剧烈抖动起来。
长时间的沉默后,他终于开口,声音几乎低不可闻:“我都交代......”
根据汪正国的供述,2006年3月,他向周德海借了5000元钱,原本承诺一个月后还清。但这笔钱很快就被他用于赌博和日常开销,一个月后不仅没能还钱,反而欠下了更多债务。
4月中旬,他再次找到周德海借钱,这次周德海不仅拒绝了他,还骂他“没出息、活该离婚”。最让汪正国无法接受的是,周德海说“当初就不该劝你老婆跟你过”。
“他明明知道我最在意什么......”汪正国喃喃道,“我离婚后,什么都没了,工作也没了,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他却在那里说风凉话,好像一切都是我的错。”
愤怒和屈辱在汪正国心中发酵。5月初,他用假名字在一家小店买了胶鞋,开始策划报复。他多次到清溪村周围观察周德海家的作息规律,摸清了他们一家人的活动习惯。
10月10日,他带着从弟弟家偷拿的作业本纸,写下了那张“欠债还钱”的字条。10月14日凌晨,他趁周德海家人都已睡熟,从后院矮墙翻入,先用柴刀杀害了周德海,然后逐个杀害了其家人。
“我没想杀小孩......”汪正国声音颤抖,“但那孩子看见我了,我没办法......”
行凶后,他将事先准备好的字条放在灶台上,然后逃离现场,沿着事先规划好的路线逃入山林。在山里躲藏数日后,他趁夜色搭上一辆前往南州的货车,最终藏匿在三元里村中。
“我在村里找了个临时搬运工的活,不需要身份证。买了个不记名的手机卡,想联系张老四找个更稳定的工作......”汪正国垂下头,“我知道迟早会被抓到,只是没想到这么快。”
审讯结束时已是深夜。汪正国在笔录上签了字,按了手印,被带回了拘留室。
赵刚走出办案中心,深吸了一口凉爽的夜空气。案件终于告破,但他心中却没有预期的轻松感。这起悲剧原本可以避免——两个家庭的破碎,多条生命的逝去,都起源于一场本可以化解的纠纷。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陈默的电话:“陈队,他招了。和我们推测的差不多......”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传来陈默疲惫的声音:“好的,安排人员做好押送准备,明天带回江潭。这个案子,终于可以了结了。”
但赵刚知道,对于逝去的生命和破碎的家庭来说,没有什么真正的了结。这起案件将会成为卷宗中的一个编号,而其中的教训和警示,却值得所有人深思。
挂断电话后,赵刚抬头望向远处三元里村的方向。那里依然灯火通明,无数打工者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挣扎求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艰难。
而他的工作,就是确保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