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啥掰我一块 作品

第57章 南州布控(第2页)

对讲机那头立刻传来陈默的声音:“立刻封锁现场!所有接触人员隔离!柴刀和包裹原物不动,等县局技术队过来现场勘查!重点提取柴刀上的附着物进行血迹预实验和dnA比对!”

“明白!”赵刚回应,随即下令,“技术队,最快速度赶来清塘镇!其他人,以垃圾池为中心拉警戒线,张婶、调度员,还有车站所有接触过这个包的人,全部带回所里问话,暂时不要离开!”

县局技术队的勘验车拉着警笛再次呼啸出动。等待期间,赵刚让派出所民警找来一个干净的纸箱,将翻找出的灰色旅行包和柴刀原地放置,派专人看守。

下午一点,技术队赶到清塘镇。他们对整个垃圾池周边进行了拍照固定,然后重点对灰色旅行包和柴刀进行了细致的勘查。

技术员首先对柴刀刀身,特别是那些暗褐色斑点进行了喷洒式联苯胺预实验。试剂喷洒后,斑点区域迅速呈现出明显的翠蓝色反应。

“阳性!是人血!”技术员低声道。

接着,他们小心翼翼地从刀身不同部位,特别是锈蚀缺口和斑点处刮取微量附着物,放入专用的证物袋中。这些样本将立刻送回县局,进行更精确的dnA检验。

同时,技术员也对旅行包内部进行了仔细检查。在包内一个不起眼的侧袋里,用镊子夹出了一张小小的、边缘磨损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是一个年轻些的汪正国和另一个男人的合影,背景像是一个建筑工地。翻过照片背面,用蓝色圆珠笔写着几行歪歪扭扭的字:

“南州白云区三元里村张志剑(收)”

“张志剑?”赵刚盯着这个名字,“汪正国在南州的联系人?”

陈默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立刻查这个张志剑!他很可能是汪正国在南州投奔的目标。”

“联系南州警方,协查白云区三元里村所有叫张志剑的人员信息,重点查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2001年前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

“清塘镇这边的旅馆排查也不要停。汪正国17号下午下车,到18号早上布包被扔掉,这期间他很可能在镇上过夜了。他没有大件行李,但身上应该还有个小包,里面有钱和必需品。”

赵刚留下部分人员配合技术队完成后续现场处理,自己带着另一组人,开始在清塘镇全面排查旅馆。

清塘镇不大,只有一条主街,旅馆也就五六家,大多是家庭经营,条件简陋。赵刚带人一家家问过去,出示汪正国的照片协查通报。

前几家旅馆的老板都摇头表示没见过此人。下午三点多,赵刚带队来到镇西头的“老刘旅馆”。这是一栋二层旧楼,门面窄小,招牌上的字都褪了色。

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正在柜台打瞌睡。听了民警的询问,他眯着眼看了半天照片,犹豫地说:“有点眼熟……好像见过……老婆子!你出来看看!”

一个系着围裙的老太太从后面厨房走出来,在围裙上擦着手。她拿起照片只看了一眼,就肯定地说:“见过!就前天晚上来住店的嘛!戴个破草帽,遮着脸,说话声音低低的。”

“他登记了吗?”赵刚立刻问。

“没登记。”老太太摇头,“他说身份证丢了,赶路累得很,就想睡一觉。我看他样子挺累,也没多想,就收了五十块钱,让他住了一楼最里头那间单间,一晚上三十,没窗户那种。”

“什么时候入住的?什么时候走的?”

“大概……天快黑的时候来的,六七点钟?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透就走了,五点多吧?我起来开门,正好碰见他出去,低着头,没打招呼。”

“他带什么东西了吗?”“就拎着个小的黑包,瘪瘪的,看着没多少东西。”

“房间打扫了吗?他走后有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早打扫了。”老太太说,“那房间便宜,第二天就有人住进去了。没啥东西留下,就垃圾桶里有点废纸。”

虽然旅馆这条线没能找到更多物证,但老板娘的话印证了陈默的判断:汪正国确实在清塘镇过了一夜,并于18日清晨离开,前往南州方向。

他行事谨慎,选择不登记的小旅馆,并且清晨早早离开,以减少被发现的可能。

与此同时,县局情报中心根据照片背后的信息,很快从南州市警方反馈回消息。

白云区三元里村确有一个叫张志剑的外来务工人员,四十六岁,原籍湖西省,2001年至2003年间曾在南州多个建筑工地打工,目前登记的职业是废品回收。

南州警方已初步核实,此人与汪正国在2001年确实在同一工地干过活,有过交集。

更重要的信息是,南州警方通过技术手段了解到,张志剑在本月15日左右,曾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通话时间不长。

据张志剑向辖区民警回忆,打电话的人自称是他以前工友“老汪”,说最近要来南州“找点活干”,可能会来找他,但没说具体时间。

“号码查了,是一个云溪县境内的公共iC卡电话亭,位置在石坝乡乡街附近。”情报民警汇报,“通话时间是在10月15日下午。看来汪正国在逃跑前,就已经联系好了这个张志剑,作为他南州逃窜的潜在落脚点。”

所有信息汇聚到指挥部。

陈默站在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南州市白云区三元里村的位置:“汪正国一定会去找这个张志剑。他在南州没有其他可靠的社会关系,张志剑是他唯一的选择。

三元里村是典型的城中村,人口流动性大,环境复杂,出租屋、小作坊、废品回收站众多,非常适合藏匿。”

“他17号在清塘镇停留,一是为了观望风声,二是为了换乘更不引人注意的交通工具。现在可以肯定,他最终目的地就是南州,目标就是投奔张志剑。”

局长下达指令:“立刻与南州市公安局成立联合专案组,将张志剑及其社会关系、住所纳入严密监控范围。”

“赵刚,你挑选几名精干队员,立刻出发前往南州,会同当地警方,在三元里村及周边布控,张网以待!”

“汪正国身上可能已经没有凶器,但他极度危险,且求生欲极强。所有参与布控和抓捕的人员,必须提高警惕,确保万无一失!”

“是!”赵刚立正领命,转身快步走出指挥部,开始点兵选将,准备奔赴南州。

墙上时钟指向2006年10月21日下午五点十分。从10月14日案发,到锁定嫌疑人逃往南州的具体落脚点,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天。

指挥部里烟雾缭绕,每个人眼中都带着疲惫。

跨省追捕的大网,悄然撒向南州那个鱼龙混杂的城中村。

秋日天黑得早,窗外天色渐暗,但云溪县公安局大楼,依旧灯火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