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消失的“外乡人”(第2页)
“‘解决事’这个说法很模糊,可能是经济纠纷,也可能涉及面子、怨恨,甚至可能和周德海劝他离婚有关——你刚才说他前妻对周德海评价不高?”
“对,提到周德海时语气很怨。”
“这就是了。周德海作为村干部和表哥,可能在某些事上‘多管闲事’,反而激化了矛盾。”
“汪正国离婚后独居,经济拮据,有暴力前科,性格很可能偏执。当他认为最后的依靠不仅不帮他,还可能‘毁了他’,长期积累的怨气就可能爆发。”
陈默顿了顿,继续说:“他5月就用假名买胶鞋,说明预谋已久。10月10号这次去,很可能就是去摊牌或者实施报复的。但为什么10月13号才动手?”
“中间他去了哪里?是不是一直在附近徘徊观察?这些都需要查清。”
挂了电话,陈默回到教室。学生们都看着他。
他走到黑板前,将刚才的课题暂时擦掉,用粉笔写下了几个关键词:汪正国、41岁、离婚、经济拮据、暴力前科、多次借钱被拒、预谋买鞋、疑似情感纠纷。
“同学们,我们临时调整一下内容。”陈默转身,面向学生,“刚刚接到电话,我们正在侦办的一起山村灭门案,取得了重大进展。嫌疑人符合我们刚才讨论的很多特征。”
他将汪正国的情况,剔除具体地名和人名后,简要介绍了一下。
“现在,基于这些碎片信息,”陈默的手指敲了敲黑板,“你们判断一下,这个人去找他表哥‘解决事’,可能是什么事?为什么最终会升级成灭门惨案?分组讨论五分钟,然后我要答案。”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交头接耳的议论声,学生们显然对这种真实的案例极感兴趣。
五分钟后,陈默开始点名。
一个男生站起来:“老师,我觉得就是借钱没借到,怀恨在心。加上他本来就有暴力倾向,就报复杀人。”
一个扎马尾的女生反驳:“单纯借钱不成,可能吵一架甚至打一顿,但灭门太极端了。应该还有别的原因。比如是不是他表哥说了什么特别伤他自尊的话?或者阻止了他什么好事?”
另一个小组的代表补充:“他离婚了,很失落。会不会他表哥在他离婚这件事上没帮他说好话,甚至说了坏话?比如劝他老婆跟他离?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可能是奇耻大辱。”
陈默听着,不时点头。学生们的分析虽然稚嫩,但方向很多是对的。
下课铃响后,学生们围上来又问了几个问题。陈默一一解答后,才拿起手机给赵刚回了过去。
“赵队,我这边结束了。学生们的分析有点意思,提到了面子、尊严受损,特别是如果周德海在汪正国离婚这件事上起了负面作用,可能会让汪觉得是表哥毁了他的家。”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匆匆赶去上课的学生:“我建议:第一,彻底清查周德海和汪正国之间所有的经济往来,特别是2006年的大额转账或现金借贷,搞清楚汪正国到底欠周德海多少钱,或者周德海拒绝了他多少次。”
“第二,深入询问汪正国的前妻、邻居、朋友,搞清楚他离婚的真实原因和详细过程。周德海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否如他前妻暗示的那样‘多管闲事’甚至说了对汪正国不利的话?”“第三,以清溪村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山林、废弃房屋,寻找汪正国10月10日之后的踪迹。他这不可能完全人间蒸发,肯定有人见过他。他需要吃饭、睡觉。”
“最后,提醒排查人员注意安全。汪正国熟悉山林,有暴力史,现在可能走投无路,极度危险。”
……
当晚,云溪县公安局会议室再次灯火通明。
派往石坝乡的侦查员带来了更详细的询问记录。周德海的银行流水也调取了出来。
赵刚将两份材料并排放在桌上。
银行流水显示:2006年3月15日,周德海的账户确实有一笔5000元的转账支出,收款方账户名正是汪正国。但到了4月下旬,汪正国再次上门借钱时,周德海拒绝了。”
“邻居听到周德海说:“正国,救急不救穷,你总得自己找个营生,我不能养你一辈子。”
更重要的是,汪正国前妻在侦查员的耐心询问下,终于吐露了更多细节。
“离婚?还不是因为他穷还死要面子!又懒,挣不来钱还动不动就打人!”前妻哭诉,“去年底,我实在受不了,铁了心要离。周德海是村干部,又是他表哥,跑来劝和。”
“本来我以为他是来帮汪正国说话的,谁知道他当着我的面,数落汪正国怎么没出息、怎么不顾家,说‘正国这样的,确实配不上你,离了也好’。”
“这话当时就把汪正国点炸了!他觉得周德海不是来劝和,是来拆台的,是瞧不起他!周德海走后,他又打了我一顿,骂我是‘嫌贫爱富’,骂周德海‘假仁假义’。”
“从那以后,他就恨上周德海了。”
“觉得周德海看不起他,还搅黄了他的婚姻。后来几次去清溪村借钱,都憋着气。10月10号那天走的时候,他咬牙切齿地说,要去找周德海‘把新账旧账一起算清楚’……”
会议室内一片寂静。
所有线索终于串联起来:经济窘迫、多次乞贷、情感破裂、尊严受辱、长期积怨、预谋买鞋、现场指纹、同名纸条……
动机、证据、时机,全部指向了这个已经消失在人海中的男人——汪正国。
赵刚站起身,声音因缺乏睡眠而沙哑,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发布通缉令!以涉嫌故意杀人罪,通缉汪正国!范围:临江市及周边各县市,特别是山区和林场!”
“同时,组织力量,对清溪村周边山区,进行拉网式搜山!他熟悉这一带地形,极可能就藏在附近哪个山洞、窝棚里!”
夜色深沉,秋雨再次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警车的红蓝灯光划破县城的寂静,驶向黑暗笼罩的山野。
抓捕汪正国的大网,悄然撒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