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啥掰我一块 作品

第43章 陈默的加入(第2页)

“有可能。但作案人总要取毒、存毒、投毒,只要做了就会留下痕迹。技术队,重新勘察302宿舍,尤其是饮水机,每一个缝隙、接口都不要放过,用最新到的气相色谱仪再测一遍。”

就在这时,支队长彭欣力的电话打到王劲松手机上。

“老王,案子我听了,校园投毒,性质恶劣,社会影响太大,市局领导高度关注。我给你推荐个人,山泰警院的陈默教授。”

“他搞刑侦多年,对微量物证和逻辑推理很有研究,经验丰富。你联系他看看,或许能打开思路。”

王劲松立刻想起陈默的名字。他几年前在市局刑侦战线经验交流会上听过陈默破的案子,印象很深。

电话接通时,陈默刚结束上午的《刑事侦查学》课程,正讲到“微量物证在疑难案件中的突破作用”。他站在讲台边整理教案,听筒里传来王劲松简洁扼要的案情介绍。

“n-二甲基亚硝胺……我知道了。我下午没课,现在就可以过去。”陈默放下粉笔,拍了拍手上的灰,“把所有现有材料准备好,包括现场照片、勘查记录、询问笔录和化验报告。”

下午两点,陈默准时出现在刑侦支队办公室。王劲松将一摞卷宗递给他。

陈默坐在沙发上,快速而仔细地翻阅材料,偶尔用铅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个关键词。窗外市区的嘈杂隐约可闻,办公室里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十几分钟后,他抬起头。

“这种毒物不稳定,易挥发,投毒方式需要一定专业性。日常生活里很难获取,实验室是最可能的来源。医学院那边对这类剧毒试剂的管理制度怎么样?有没有漏洞?”

“问了,几个相关实验室都说有严格登记制度,但还在核查实际执行情况。”王劲松回答。

“投毒时间,”陈默继续道,“根据毒发时间和毒物代谢速度推算,大概率在9月10日晚饭后到发病前这几个小时。

林浩当晚只喝了饮水机的水,这是最大疑点。虽然初次检测饮水机和水样阴性,但不能排除投毒后毒物挥发或被稀释的可能性。另外,饮水量也很关键。他当晚喝了多少?”

“室友赵磊说,林浩大概九点四十左右接了大半杯水喝下去。搪瓷杯容量约300毫升。”“剂量不小。”陈默合上卷宗,“去宿舍再看一眼。”

第二次进入仙台大学研究生楼302室,陈默没有急于动作。他站在门口,目光缓缓扫过整个房间布局。

四张上床下桌,布局紧凑。饮水机摆在宿舍中央靠墙的角落,紧邻一张书桌。他走过去,先观察饮水机顶部的水桶接口,然后蹲下,检查底座、接水盘和背后的电源线附近。

“这里,”他指着底座与地面接触的一圈缝隙,“有没有提取过?”

现场技术员愣了一下:“当时主要取了水样和接口涂抹……”

“缝隙容易积存微量液体或残留物,毒物若被无意滴落,可能在此处浓缩。”陈默示意技术员用细棉签蘸取蒸馏水,小心擦拭缝隙,然后放入专用样品管密封。

接着,他依次查看了三名室友的书桌。赵磊桌上堆着游戏杂志和电脑配件,王鹏的书整齐码放,多是外文专业书。走到张远书桌前时,陈默停住了。

桌面上除了几本医学专业书,还放着一本《毒物化学》,书脊磨损明显。

他戴上手套,拿起书翻了几页。书中“亚硝胺类化合物”一章有频繁翻阅的痕迹,页边空白处有铅笔写的批注,字迹工整。

一张对折的便签纸夹在其中,展开是几行化学分子式和英文缩写。

这时,张远被请到宿舍门口。他是接到通知过来配合补充询问的。

“这本书是你的?”陈默拿起《毒物化学》。

“是我的。”张远扶了扶眼镜,语气平静,“我的研究方向是肝病,有时会涉及到肝毒性物质,借来看看。”

“这笔记也是你写的?”

“看书时随手记的点,主要是帮助理解。”

陈默点点头,没再多问。

离开宿舍楼,陈默对王劲松说出自己的看法:“张远值得重点调查。他的专业方向与毒物相关,具备相关知识,饮水机紧邻他的书桌,他接触和操作的机会最多;而且……”

他顿了顿,“他表现得太冷静了。从送医到多次询问,情绪控制极好,这不完全符合常理。”

“但目前没有直接证据。”

“所以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是查他的社会关系和近期行踪,尤其9月10日前后的活动,有没有异常接触或出行。”

“二是彻底核查医学院所有n-二甲基亚硝胺的来源、保管和使用记录,看他是否有权限或机会接触。另外,他个人的电脑、储物柜,也可以申请检查。”

王劲松立刻部署人手兵分两路,一路围绕张远的社会关系、通话记录、银行流水展开外围调查,另一路再次进入医学院,彻查毒物管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