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啥掰我一块 作品

第39章 灯下黑(第2页)

陈默站在地图前,手指点在北江省与临江省交界处一片犬牙交错的区域。

“张显光在北江省木兰县有亲属,但我们不能将重点完全放在那里。”

他声音沙哑却清晰,“此人十六岁就因打架伤人跑路,在外潜逃多年,反侦察意识极强。他绝不会轻易返回已知的关系点。”

他用红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范围覆盖两省交界处近一百公里的区域。“这一带,特别是鸡西县周边,老旧矿区密集。”

“八十年代开采旺盛,留下大量废弃矿洞、巷道和荒废的工棚区。”

“他在煤矿干过,熟悉这种环境。这里人员构成复杂,大量北江籍务工人员在此谋生,语言、饮食习惯相通,便于他伪装潜伏,获取基本生存物资。”

他移动笔尖,点了三个具体区域:“这里,这里,还有这里。这三个区域废弃矿洞最为集中,且靠近乡镇,便于获取食物和信息。我建议重点摸排。”

杨加林盯着地图,面色凝重:“也就是说,他可能根本没离开临江省,就藏在咱们眼皮子底下,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最安全?”

“极有可能。”陈默点头,“他在观察,在等待风头过去。”

几乎同时,技术侦查部门传来消息。

通过对张显光已知社会关系的梳理和通讯监控,发现一个归属地为哈城的手机号码,在案发后曾与张显光一个已经停用的旧号码有过短暂联系。

该号码机主登记信息为一名叫王娟的女性,哈城人,三十岁,无固定职业。

“立刻查这个王娟!所有关系人,所有落脚点!”杨加林下令。

指令迅速传至哈城警方。排查发现,王娟曾与张显光在多年前有过短暂交往。其名下有一个租住在道外区一处老旧居民楼的出租屋,但近期无人居住。3月4日晚,青南市局派出的抓捕小组联合哈城警方,突查了该出租屋。

屋内陈设简单,落满灰尘,显然有段时间没人常住。但细致的勘查很快有了发现:在卧室衣柜最底层,压在一堆旧报纸下面,找到一个黑色腰包。

腰包里是几张泛黄的旧照片,一把小刀,以及一张字迹模糊、照片却与张显光高度相似的第一代身份证。登记姓名并非张显光,但出生年月相符。

“是他以前用的假身份。”带队刑警通过电话汇报,“屋里没有现金,没有枪支,人应该早跑了。”

物证被迅速送回青南。法医实验室连夜对腰包及内部物品进行检验。

在那条腰包的内衬缝隙和身份证封塑边缘,技术员用显微镜发现了极其微量的黑色粉尘残留。

“是煤粉。”法医在电话里向杨加林汇报,“进行了成分比对,与青南市万米矿区一带的煤质成分高度吻合。粉尘颗粒很新,附着时间不会太长。”

杨加林猛地放下电话,快步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戳在青南市郊的万米矿区。

“他回去过!”杨加林的声音带着一种被挑衅的愤怒,“就在我们大规模搜查北江省的时候,他反而潜回了青南周边矿区!这小子在跟我们玩灯下黑!”

他转向指挥部众人,语气斩钉截铁:“他敢回来,说明这里有他必须回来的理由,或者他认为这里更安全。同时也说明,他根本没想远遁,而是在近距离观察我们的动向,甚至可能还在策划下一次动作!”

“调整一下部署!”

杨加林下令,“青南周边所有矿区,包括废弃和正在生产的,进行第二轮地毯式摸排!走访所有矿工,特别是北江籍的!查所有能落脚的地方,工棚、废弃厂房、甚至矿洞本身!”

公安部随即协调临江、北江、吉省三省警方,在主要公路、铁路枢纽增设临时检查站,对符合张显光体貌特征、独自出行的中年男性进行重点盘查。

一张更大的围捕网在东北大地悄然撒下。

陆沉舟补充了一点:“在矿区发放悬赏通告和画像时,不要只是张贴。要跟矿工们当面讲,重点强调他左眉的疤和北江口音。”

“矿工之间很熟悉,对生面孔和异常情况更敏感。他们的信息,可能比我们挨家挨户问更有效。”

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便衣民警带着画像,深入一个个矿点、工棚,不再仅仅是贴一张纸,而是蹲在工人中间,递根烟,仔细描述那个左眉有疤、可能说北江话的陌生男人。

墙上时钟的指针一圈圈转动。压力像无形的巨石,压在指挥部每个人的肩上。

距离“2·18”案发已经过去半个月,主犯依然在逃,携带炸药和枪支,如同一个随时可能再次引爆的炸弹。

寒冷的北风依旧呼啸,卷起街上悬赏通告的边角,发出哗啦的声响。通缉令上那张带着疤痕的脸,沉默地注视着这座他掀起血雨腥风后又隐匿其中的城市。

每一双眼睛都在搜寻,每一根神经都绷紧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