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苏轼二(第2页)
“这么说来苏轼是个全才了。”扶苏听完苏轼的政绩,赞叹道。
“是啊,在诗词方面就不用多说了,反正从小到大,课本上背他和李白的诗词诗最多了。”素素说完这句不由想起自己以前辛辛苦苦背书的心酸历程,想想就想为自己抹把眼泪。
“他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是登峰造极,他所写的《寒食帖》是天下第三行书,另外他在医学,哲学,美事,天文,水利等方面都颇有研究。”
扶苏听后啧啧称奇,这样的全才想来几百年也出不来一个啊。
秦朝
嬴政听到变法,脸上起了一丝兴趣的神情,不知道后世的变法都是怎么样的,他从统一六国后,就感觉到以前的秦法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大秦了,但他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政策,素素那时代的社会政策也并不合适大秦,要是能知道后面历朝中的变法,说不定自己可以拿过来做个参考。
汉朝
“这苏轼到底个有才能的,就是脾气有点不好。”刘彻听完素素对苏轼的介绍,摇了摇头:“不过要是他在朕的朝堂上当官,朕一定不会把他贬这么多次,这么有才的人,贬到地方上那多可惜啊。”
他一定会物尽其用,把苏轼的才能发挥到最大,至于脾气问题,反正他有才的话,什么脾气都好说。
唐朝
魏征听到苏轼的事迹,脸上满是称赞:“这才是身为一个臣子该有的品性和行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就应该敢于说出。”
李世民听到认同的点头道:“这宋朝皇帝也真是太不珍惜人才了,这样的全才,世间少有啊。”
宋朝
苏轼听到以后自家弟弟对自己的帮助,顿时两眼泪汪汪,激动的抓起了苏辙的手说道:“子由,你真是我的好弟弟,有你这样的弟弟真是我此生最大的福气,那以后就继续辛苦你了。”
苏辙本来听到自家哥哥对自己的真情流露感到感动,但在听后最后一句话后,脸色激动的神情顿时消失无踪,一脸平静的看着自家哥哥说道:“你还真是初心不改啊。”
苏轼一脸理所当然的点头说道:“这是当然,以后身为朝廷命官,就应该为国家,为百姓着想,有什么不对的政策就应该说出来。”
苏辙听后深深的看了眼自己哥哥,最后无奈的叹了口气,就这样吧,大不了他以后努力升官,护着哥哥这条小命就是了。
苏轼听到接下来的话一脸果然如此的表情看向自家父亲和弟弟:“你们看吧,都是那些党派的人太激进了,我只是把我认为对的事说出来,他们自己心胸狭隘,这我也没办法。”
“那你就不能不在敏感时期写诗吗,还写暗讽那些党派人的诗,你这不是自寻死路吗。”苏洵无奈道。
苏洵并不认为自家儿子在新党和旧党的行事上有什么问题,毕竟变法确实是一件需要极其谨慎对待的事,太过激进和太过保守都不是什么好事,但有时候办事说话就不能委婉些吗。
宋仁宗赵祯想到在科举中痛骂自己的苏辙,有些诧异的看向一旁的欧阳修说道:“朕还以为以后在官场艰难的会是苏辙,没想到会是他那哥哥苏轼更胜一筹。”
欧阳修也颇感意外,不过更多的是欣慰:“官家,有这样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臣子,何尝不是大宋之幸。”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听到苏轼的遭遇,面面相觑,他们已经被苏家兄弟两的行事给弄的无语至极。
苏辙先是支持变法,但在新党中又不断批判变法有问题,再看看苏轼,更离谱,新党掌权的时候反对变法,旧党掌权的时候又反对推翻变法,你就算再头铁也不能铁成这样啊。
清朝
文官们听到苏轼这么作死都能安然无恙,心中别提多羡慕了,哪像他们,说什么话都要在心中打好几遍草稿,就怕说错话,惹皇帝龙颜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