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苏轼二

“所以苏轼没有被宋朝皇帝杀死是因为朋友亲人的庇护,和自己的才能?”扶苏问道。 “可以说这两个占了很大的原因,尤其是他的弟弟,真是一生都在帮助他哥哥,苏轼被贬惠州时,穷困潦倒,苏辙就慷慨资助他七千贯钱;之后苏轼在各地方修建水利工程时,苏辙不仅自己捐出家财,还动员家人一同资助。之后在乌台诗案的时候,苏辙向宋神宗表示愿意削去自己的官职,来换取苏轼免死。”素素说道。

“那结果怎么样?”

“结果就是苏轼被贬黄州,苏辙也因牵连被贬筠州,并负责照料苏轼的家眷。”

“这苏辙对自己的兄长还真是好啊。”扶苏赞叹道。

“苏辙对于苏轼的好确实在历史上出了名的,苏轼病逝后,苏辙还承担起抚养苏轼三个儿子的责任,并且料理了苏轼的身后事。”

“不过也不只有苏辙帮苏轼,苏轼也有帮助过他弟弟的,在苏辙被贬筠州时,生活困顿,苏轼虽然自身经济状况不好,但也尽力接济弟弟。”

扶苏问道:“这苏轼到底是犯了什么事,才被贬这么多次?”

“主要还是因为北宋是党争,还有他的政治立场和性格有关。”素素说道。

“北宋党争?”

“当时的北宋国内外都出现了很多问题,国内国家财政严重透支,土地兼并严重,国外又有辽,西夏威胁,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能够让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转变成“富国强兵”。”

“变法可不是那么容易的?”扶苏听到变法皱了下眉头。

“确实不容易,历史上较大的变法大概有6次,其中完全成功的只有商鞅变法,部分成功的则是北魏孝文帝和张居正的变法,其余变法均以失败告终。”素素赞同道。

“那苏轼是反对派还是支持派?”

“他是两面派。”

“他是两面都支持或反对?”扶苏疑惑道。

“他是两面都支持和反对。”

“啊?这怎么都支持和反对?”扶苏被素素的话听糊涂了。

素素也不继续开玩笑了,解释道:“其实苏轼并没有支持任何哪派别,他是看哪个政策合适就支持哪个,最开始他反对新法的激进措施,认为部分政策会加重百姓负担,后来到了旧党司马光执政,在司马光废除新法时,苏轼认为部分新法有可取之处,主张渐进改革,因此与旧党产生分歧,因此不管是新党还是旧党,他总是在被贬。”

“这苏轼倒是个性格刚直,直率之人。”

“但也正是因为种性格,苏轼才会经历乌台诗案的事情。”

“乌台诗案是什么?”

“苏轼喜欢在诗文中讽刺时政,在他调任湖州知州后,就在向宋神宗呈递的一道谢恩表文《湖州谢表》中写到“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被新党认为这是在暗讽他们,因此这也成了他们攻击苏轼的把柄,并弹劾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最终苏轼被宋神宗下令逮捕,之后他被关押在御史台长达130天,期间遭受严刑逼供,要不是不少朝臣亲朋为他求情,他还真有可能会被杀掉。”

“这苏轼还真是幸运,要是在清朝,他都不知道要死多少回了。”

“苏轼是幸运了,但之后的文人就惨了。”

“怎么说?”

“这个案子被视为宋代首例大规模文字狱,对后面朝代皇帝对文人言论的管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扶苏一下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毕竟就以苏轼这在后代名气,想不产生影响都难。

“不过苏轼虽然被贬了这么多次,但也不全是坏事,起码当地的百姓因为他的到来得到了很多好处。”

“这么说苏轼不止才华好,治理一方也有一手了的。” “嗯嗯,像是在黄州,尽管当时他无实权,但仍很关注民生,像联合僧人、富商救助弃婴,推广农耕技术。”

“之后在惠州他不仅教授当地农民农业技术,还修建桥梁,改善当地的交通。”

“在儋州也一样,他在儋州创办“载酒堂”,教授学子知识,还培养出了当地第一位进士,并自制墨块,推动当地文化发展,现在当地的东坡井也是当年他指导百姓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