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永恒的不死鸟1 作品

第724章 新政风雨:谁向范仲淹泼了脏水(第2页)

范仲淹一愣:“自尽?怎么死的?”

“说是用腰带勒死的,还留下遗书,说被你诬陷,含冤而死。”欧阳修递过遗书,“现在朝堂上议论纷纷,说你为了推行新政,逼死元老重臣。”

范仲淹看着遗书,笔迹模仿得极像,但他认得夏竦的笔迹,这明显是伪造的。“查狱卒!肯定是有人故意制造假象!”

话音刚落,太监又来传旨,说陛下召他即刻进宫。范仲淹心里咯噔一下,预感不妙。

进宫后,只见宋仁宗脸色铁青,案上摆着夏竦的“遗书”。“希文,夏竦好歹是元老,你怎么能把他逼到绝路?”

“陛下,这遗书是伪造的!”范仲淹急忙解释,“夏竦是畏罪自杀,想借此陷害臣!”

“够了!”宋仁宗猛地拍案,“边境急报,说你推行新政削减军费,导致粮草不足,西夏才敢来犯!现在夏竦死了,边境又告急,你说怎么办?”

范仲淹刚要说话,章得象突然站出来:“陛下,臣看不如暂停新政,召回范仲淹,让韩琦将军主持边防,或许能平息事态。”

官员们立刻分成两派,争吵起来。范仲淹看着宋仁宗动摇的眼神,心里凉了半截。他知道,这又是一个陷阱,可他没有证据。

就在这时,包拯闯了进来,手里举着一份供词:“陛下!查到了!夏竦是被狱卒勒死的,那狱卒是王拱辰的亲信!还有边境急报也是假的,是夏家旧部伪造的,目的就是逼陛下罢黜范大人!”

宋仁宗看着供词,又看看章得象惊慌的表情,终于明白过来。“把王拱辰的亲信都抓起来!彻查边境粮草!”

真相大白后,支持新政的官员纷纷上奏,请求严惩幕后黑手。可宋仁宗却只是把王拱辰流放,对其他涉案官员从轻发落,还下旨暂停了部分新政措施。

范仲淹知道,陛下是怕了,怕新政再引发动荡。他回到府衙,看着墙上的《岳阳楼记》手稿,突然觉得很累。

深夜,欧阳修来见他,带来一壶酒。“大人,听说陛下要调你去邓州任职。”欧阳修给范仲淹倒酒,“这是明升暗降啊。”

范仲淹举杯一饮而尽:“去哪都一样。只要新政能留下几分,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就够了。”

他不知道的是,此刻的相府里,章得象正对着夏竦的牌位冷笑:“你虽然死了,但目的达到了。范仲淹离开了开封,新政也就成了空谈。”

窗外的月光照进空荡的府衙,范仲淹看着案上的卷宗,轻轻叹了口气。

向他“泼粪”的从来不是哪个人,而是那些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是千百年来难以撼动的积弊。

第六章 邓州的新生

庆历五年的春天,范仲淹带着简单的行囊来到邓州。马车刚进城门,就看到百姓们站在路边迎接,手里捧着热茶和干粮。

“范大人,您可来了!”一个白发老者上前握住他的手,“我们听说您要来,都盼着您能给邓州带来新气象。”

范仲淹看着百姓们真诚的笑脸,心里的阴霾一扫而空。他住进简陋的官衙,第二天就带着衙役下乡考察。邓州多山地,土地贫瘠,百姓们靠天吃饭,遇到灾年就只能逃荒。

“要修水利。”范仲淹站在干涸的河床边,对随从说,“把湍河的水引过来,灌溉两岸的田地。”

可修水利需要钱,邓州的府库早就空了。范仲淹召集乡绅富商开会,说明修渠的好处,富商们却支支吾吾,有人甚至说:“大人,不是我们不愿出钱,只是怕这钱花了,渠却修不起来。”

范仲淹没多说,第二天就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了工具和粮食。他亲自带着衙役和自愿前来帮忙的百姓,在湍河岸边破土动工。春寒料峭,他踩着冰水勘测河道,手上磨出了血泡,却每天第一个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

百姓们被感动了,纷纷自带干粮来帮忙。乡绅富商们见状,也主动捐钱捐物。原本预计要一年才能修完的水渠,半年就修成了。当湍河的水顺着水渠流进干涸的田地时,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给这条渠取名“范公渠”。

水渠修好后,范仲淹又开始整顿吏治。邓州有个知县,仗着是章得象的远房亲戚,在任上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范仲淹查实他的罪证后,不顾章得象的求情,坚决把他弹劾罢免了。

这件事让邓州的官员们收敛了许多,官场风气为之一新。百姓们安居乐业,纷纷说:“要是天下的官都像范大人这样,咱们就有好日子过了。”

这天,范仲淹正在府衙处理公务,欧阳修派人送来一封信。信里说,开封的新政已经基本停滞,支持新政的官员大多被排挤,章得象成了新的宰相,正在到处搜集他的“罪证”。

范仲淹看完信,默默放在一边,继续批阅公文。他知道,自己虽然离开了开封,但那些反对新政的人并没有放过他。可他现在没时间想这些,邓州的百姓还等着他做事呢。

他拿起一份卷宗,上面说州学的校舍破旧,孩子们只能在破庙里上课。范仲淹立刻起身:“备车,去州学看看。”

到了州学,只见十几间土坯房歪歪扭扭,窗户糊着破纸,寒风直往里灌。孩子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瑟瑟发抖,却还在大声读书。

范仲淹心里一酸,对教书先生说:“这校舍必须修。钱不够,我来想办法。”

他回去后,不仅拿出自己的俸禄,还写信给富弼、欧阳修等人求助。很快,各地的捐款就送来了。范仲淹亲自监督施工,不到三个月,崭新的校舍就建好了,还建了藏书楼,添置了桌椅。

开学那天,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传出很远。

范仲淹站在窗外,看着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样子,脸上露出了笑容。

第七章 谣言再起风波

庆历六年的秋天,邓州迎来了大丰收。百姓们提着新收的粮食,送到府衙感谢范仲淹。范仲淹把粮食都分给了孤寡老人和贫困学子,自己一点也没留。

可就在这时,开封传来消息,说章得象等人正在弹劾他,说他在邓州“结党营私”,用捐款中饱私囊,还说他建州学是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

谣言很快传到了邓州,有人开始怀疑范仲淹。有个乡绅听信谣言,跑到府衙质问范仲淹:“范大人,你是不是真的把捐款贪污了?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钱建校舍?”

范仲淹没有生气,带着他去看州学的账目,一笔一笔地给他解释捐款的去向。账目清清楚楚,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刀刃上。乡绅看完,羞愧地低下了头:“是我听信谣言,错怪大人了。”

范仲淹摆摆手:“没关系。谣言止于智者,只要咱们行得正坐得端,就不怕别人说闲话。”

可谣言并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有人说他要在邓州起兵谋反,还有人说他和西夏暗中勾结,准备里应外合。这些谣言让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开始恐慌。

一天晚上,范仲淹正在灯下批阅公文,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喧哗声。他出去一看,只见一群人举着火把,围在府衙门前,嘴里喊着“打倒奸贼”“赶走范仲淹”。

为首的是个外地来的游医,拿着一张伪造的“密信”,说这是从范仲淹府里搜出来的,上面写着要和西夏勾结。百姓们被煽动起来,情绪激动,眼看就要冲进府衙。

“大家冷静一下!”范仲淹站在台阶上,大声说,“这信是假的!我范仲淹一生忠君爱国,怎么可能勾结西夏?”

“谁信你的鬼话!”游医举着密信,“有本事你把信拿去对质!”

“好!我就拿去对质!”范仲淹一把夺过密信,“这信的笔迹模仿得再像,也瞒不过行家。明天我就请开封府的笔迹专家来鉴定,让大家看看这到底是不是我的亲笔信!”

百姓们犹豫了,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这时,那个之前质问范仲淹的乡绅站出来说:“我相信范大人!这几年他为邓州做了多少好事,大家都看在眼里,他不可能是奸贼!”

“对!范大人修水渠、建州学,都是为了咱们百姓!”

“这游医是外地来的,说不定是故意来捣乱的!”

人群的态度渐渐转变,有人开始怀疑游医。游医见势不妙,转身想跑,却被愤怒的百姓抓住了。

“把他送到官府!”有人喊道。

“让他说出是谁指使的!”

范仲淹让人把游医带回府衙审问。经过连夜审讯,游医终于招了,说是受开封来的一个“王大人”指使,给了他一百贯钱,让他在邓州散布谣言,制造混乱。这个“王大人”,很可能就是王拱辰的亲信。

真相大白后,百姓们更加敬佩范仲淹了。他们自发地在府衙门前立了一块“德政碑”,上面刻着范仲淹在邓州做的好事。

范仲淹看着那块石碑,心里感慨万千。

只要真心为百姓做事,百姓就会记在心里,任何谣言都无法动摇他们的信任。

第八章 风波后的传承

游医招供后,范仲淹立刻把供词上奏朝廷,请求彻查幕后指使者。可宋仁宗只是下旨把游医流放,对那个“王大人”却没有任何处置。范仲淹知道,这是章得象在背后包庇。

他没有气馁,继续在邓州推行新政的余绪。他减免赋税,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创办州学,邓州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发展。百姓们安居乐业,都说这是邓州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庆历七年的春天,范仲淹接到朝廷的旨意,调他去荆南府任职。邓州的百姓听说后,都舍不得他走,纷纷来到府衙门前请愿,希望朝廷能留下他。

范仲淹站在府衙门前,看着百姓们一张张不舍的脸,心里充满了感动。他对百姓们说:“我虽然要走了,但新政的种子已经在邓州种下。只要大家齐心协力,邓州一定会越来越好。”

他离开邓州那天,百姓们自发地沿街相送,有人捧着干粮,有人提着茶水,还有人给马队披红挂彩。队伍走了十几里,百姓们还在后面挥手,嘴里喊着“范大人一路保重”。

范仲淹坐在马车上,回头望着邓州的方向,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知道,自己在邓州的日子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到了荆南府,范仲淹依然像在邓州一样,兢兢业业地为百姓做事。他减轻徭役,治理水患,兴办教育,很快就得到了荆南百姓的爱戴。

可他的身体却越来越差,多年的操劳让他积劳成疾,经常咳嗽不止。医生劝他好好休息,他却总是说:“百姓的事还没做完,我怎么能休息?”

庆历八年的冬天,范仲淹病倒了。他躺在病床上,还在关心着荆南的水利工程和州学的建设。富弼和欧阳修来看他,看到他憔悴的样子,心里都很心疼。

“希文,你就安心养病吧,剩下的事我们来做。”富弼握着他的手说。

范仲淹点点头,喘着气说:“我这一生,推行新政,虽屡遭挫折,但从不后悔。只要能为百姓做点实事,为国家尽点力,就够了。”

他看着窗外的雪花,突然想起了在邓州写的《岳阳楼记》,轻声念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话音未落,他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范仲淹去世的消息传开,天下百姓无不悲痛。邓州的百姓自发地为他修建了祠堂,年年祭祀。他推行的新政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的精神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很多年后,还有人记得那个在开封府衙门前被泼粪水却依然挺直腰板的老人,记得他在邓州修渠办学的身影,记得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人们在说起这段历史时,总会感叹:向范仲淹“泼粪”的,是那些腐朽的利益集团;而永远铭记他的,是千千万万的百姓。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忠臣良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