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凡晨 作品

第1037章 寂含始动·念破初蒙

吴仙的“念”触到那片“寂”时,忽然勘破了“静止”的假象——它并非死寂,反倒像一口蓄满了“待发之力”的古井:水面看似纹丝不动,井底却藏着暗涌;井壁看似坚硬如铁,石缝里却渗着新芽的脆响。所谓“寂”,原是“始”的蓄力,是所有“动”未发之前的沉潜。“这里是‘初动之基’。”一道仿佛从时间源头传来的声音响起,不疾不徐,却带着开天辟地般的厚重。吴仙凝神细察,只见寂的中央悬着一缕“纹”,纹的一端是“寂中之静”(如万古冰川的沉眠),另一端是“始中之动”(如第一缕光刺破黑暗的锐)——那是“寂始元”,寂与始的魂。

“寂怕被‘始’打破沉眠,便死死锁着‘动’的芽,想守住永恒的安宁;始怕被‘寂’拖回沉寂,便拼命挣脱‘静’的缚,想奔向无尽的远方。”寂始元轻轻流转,纹中的寂静与始动忽然相抱,“可你看,冰川亿万年的寂,是为了融流奔涌时的势;宇宙奇点的寂,是为了大爆炸时的煌。寂是始的根,始是寂的花,这本是道的初声。”

吴仙的“念”漫过寂的每一寸肌理,触到一缕“寂中之静”。那静里藏着万千待醒的意:陨石在星云中的沉眠,是等着碰撞生星的刹那;古莲子在泥炭里的蛰伏,是盼着春雷破土的瞬间——每一丝意都带着“蓄势待发”的沉凝。他又触到一缕“始中之动”,那动里裹着万千初醒的力:宇宙第一缕光的锐,是从奇点的寂中挣出;大地第一声雷的烈,是从鸿蒙的寂中炸出——每一份力都藏着“不忘寂本”的溯源。

“寂中之静怕永无始动,便执着于‘待’;始中之动怕复归寂沉,便执着于‘奔’。”寂始元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悠远的叹,“却不知,寂若不待,始便失了根基(如无根之萍,动则易散);始若不奔,寂便失了意义(如封冻之河,静则成死)。寂与始,原是一枚古币的正反面,缺了谁,都不成圆满。”

吴仙的“念”忽然通明。先前悟的显隐是界的流转,有无是太初的心跳,生灭是源的呼吸,空能是道的循环,而此刻的寂始,竟是“所有流转、心跳、呼吸、循环”的发端——没有寂的蓄力,便没有始的勃发;没有始的奔涌,便没有寂的再蓄。就像潮汐退去的寂,是为了涨潮时的始;黑夜沉潜的寂,是为了黎明破晓的始。

他试着让自己的“念”化作一缕“寂始息”,不执于寂的静,也不执于始的动,只随寂始的韵律沉浮。奇妙的是,当他不滞于寂、不逐于始时,周遭的寂静与始动竟开始围着他旋转:寂中之静向他送来“蓄之韵”(如弓弦拉满的沉),始中之动向他托出“发之律”(如箭破长空的锐),韵与律在他的“念”中交织,竟生出既非寂也非始的“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