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蒹葭 作品

第367章 占领北京

硝烟尚未散尽,紫禁城的琉璃瓦在血色夕阳下折射出诡异的光泽。阿济格终究没能守住这煌煌帝都的心脏。在亲兵拼死护卫下,他带着镶白旗残部,如同丧家之犬,撞开西直门,仓皇消失在通往张家口的滚滚烟尘之中。象征着大清统治的龙旗,从一座座城楼颓然坠落,被无数只脚践踏进泥泞里。

李长风踏着满地狼藉的箭矢、破碎的甲胄和尚未凝固的血泊,缓缓步入了这座象征着至高权力的宫殿。金銮殿的龙椅近在咫尺,那冰冷的金色扶手,仿佛触手可及。空气中弥漫着权力更迭特有的铁锈与焦糊气味。

“王爷!” 一位跟随他起于微末的心腹将领,难掩激动,扑通一声跪倒,声音因亢奋而颤抖,“北京已下!清酋遁逃!天下震动!此乃天命所归!请王爷顺应天心民意,即皇帝位,定鼎乾坤!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此言一出,殿内肃立的诸多文武,眼神瞬间变得炽热起来。开国从龙之功!谁不渴望?一时间,“请王爷登基!”“吾皇万岁!”的呼声,如同潮水般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撞击着鎏金的梁柱。

李长风却只是负手而立,目光平静地扫过那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脸庞。他没有看向那近在咫尺的龙椅,反而转过身,踱步至巨大的殿门前,眺望着宫城外依旧混乱喧嚣的北京城。喊杀声、哭嚎声、马蹄声、救火声,交织成一首残酷的乱世交响。

良久,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浮现在他嘴角。那笑意里,没有半分得意忘形,反而带着洞穿世事的冷冽与嘲讽。

“登基?称帝?” 李长风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压过了殿内的喧嚣,带着一种奇特的穿透力,让所有人心头一凛,“诸位,是嫌我李长风,死得不够快么?”

他缓缓转身,目光如电,扫视着瞬间安静下来的众人。

“看看这殿外的尸山血海,想想那仓皇北顾的阿济格,还有那正从潼关、从河南星夜兼程往回赶的多尔衮兄弟!这天下,何曾真正太平过一刻?”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金石之音,“前车之鉴,血迹未干!陈友谅坐拥荆湖,雄兵百万,迫不及待地在采石矶登基称帝,结果如何?转眼便成了朱元璋的垫脚石!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入主北京不过月余,便在山海关一败涂地,如今困守潼关,朝不保夕!这龙椅,是那么好坐的吗?坐上去,便是天下靶心!”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深沉的告诫,如同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传授乱世生存的至理: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九个字,是无数枭雄用身家性命换来的教训!”

李长风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每一个字都敲打在众人心头。

“墙不高,何以御强敌?粮不足,何以养雄兵?名不正,何以聚人心?” 他踱步到那心腹将领面前,亲手将他扶起,目光却锐利如刀,“称王称帝,不过一个虚名。过早地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吸引八方火力,那是蠢材所为!”

他走回殿门前,指着宫城外飘扬起来的、刚刚被重新竖起的一面残破但依旧醒目的旗帜——那是大明的日月旗。

“看清楚!” 李长风的声音斩钉截铁,不容置疑,“从今日起,我李长风,对外只有一个身份——大明的宁远侯!大明的永安驸马!我们打出的,永远是大明的旗号!”

他环视众人,眼中闪烁着老谋深算的光芒:

“清虏窃据神器,荼毒天下,我李长风奉大明正朔,起兵勤王,收复京师!这是大义!是名分!有了这面大旗,天下心怀故明的仁人志士、饱受清虏蹂躏的黎民百姓,乃至那些还在观望的墙头草,都会向我们靠拢!那些还在抵抗清虏的义军,如四川的张献忠余部、江南的残明势力,甚至……潼关的李自成,他们还能打着‘反清’的旗号来打我李长风吗?师出无名,便是自绝于天下!”

“而我们,” 李长风嘴角再次勾起那抹冷峭而自信的弧度,“则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大明宁远侯、永安驸马的名义,招兵买马,屯田积粮,修缮城防,整饬吏治,将北京、将整个华北,打造成铁桶一般的根基!待我们根基稳固,兵精粮足,而多尔衮兄弟与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在混战中互相消耗,精疲力竭之时……”

他没有再说下去,只是缓缓抬起手,做了一个虚握的动作,仿佛将整个天下都攥在了掌心。那无声的威慑,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

殿内一片死寂。方才还热血沸腾、想着从龙之功的众人,此刻只觉得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随即又被一种更深的敬畏和叹服所取代。王爷的心思,深如渊海!他看的,不是眼前一座空荡荡的龙椅,而是整个天下棋局!这“缓称王”的韬略,才是真正的枭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