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蒹葭 作品

第360章 潼关天险1

潼关啊,那是个老地方,打从老祖宗那会儿就立在秦岭底下头。那地儿,南边靠着秦岭,北头儿临着黄河,三省的口子上头,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老辈人常说:“潼关过,天下通!”这话不是白说的,你要是站到城头上去望一眼,那气势,啧啧,能把你魂儿都震住。 老城里头有个老茶馆,叫“秦风茶舍”,开在城东头的老街上,门口挂着一盏红灯笼,风吹日晒几十年,那灯笼皮子都快磨透了。掌柜的姓李,人称“李老汉”,年纪六十出头,一脸沟壑,跟那潼关的城墙似的,风霜里头磨出来的。他这茶馆啊,是啥人都来,三教九流,贩夫走卒,啥稀奇事都能在这听见。

“哎哟李哥,今儿个啥茶?”一个瘦高个子,裹着件旧棉袄,一溜小跑进了门。

李老汉端着铜壶,头也不抬:“头道毛尖,二道普洱,三道你爱喝啥喝啥。

” “哎哟,今儿个有啥新鲜事不?”

“新鲜事啊,多得很。昨儿个城外来了个算命的瞎子,说是能看前世今生,连黄河水都能看出个前世来。” “哎哟,神咧!”

那瞎子叫啥名儿,没人晓得。他自己说叫“无尘子”,听上去像道家的人,可谁也没见过他穿道袍,就一身青布长衫,脚下一双草鞋,背个破包袱,手里一根竹杖,走起路来咚咚响。 他一来潼关,就在城门口摆了个摊子,一张草席往地上一铺,边上放个铜铃铛,风一吹叮铃铃响。他一坐就是一整天,也不说话,任人来问。

有人问他:“先生,你咋能看前世咧?”

他说:“心静,眼亮,魂稳。”

“那你咋能看黄河咧?”

“黄河有魂,她流了上万年,每一滴水里头都藏着故事。”

这话传到李老汉耳朵里,他一笑:“这瞎子,怕是个疯子。” 可偏偏,城里头的人就吃这套。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听说能看前世,一个个都巴巴地往城门口跑。有人问了,说看见自己前世是个卖糖人的,有人看见自己前世是条狗,还有人看见自己前世是个将军,带兵打过潼关。

“哎呦,这瞎子怕不是神仙下凡?”

“怕不是妖精变的?” 议论纷纷,越传越玄乎。

那天,李老汉正坐在茶馆门口晒太阳,突然听见外头一阵喧闹。他眯着眼往门口一望,只见一群人簇拥着一个人往这边来,那人气势汹汹,穿着一身青布长衫,手里握着根竹杖,正是那个瞎子。

“哎哟,来了来了!”李老汉赶紧起身,搬了个凳子过来。

瞎子被人扶到茶馆门口,坐下,开口:“李掌柜,借你这茶馆一坐,讲个故事。”

李老汉一愣:“讲啥故事?” “讲潼关的故事,讲黄河的故事,讲前世的故事。”

“那你讲吧,我听着。” 瞎子一笑,那笑让人心里发毛。

他摸了摸脸,轻轻咳嗽一声,然后缓缓开口: “话说那年,秦王嬴政还未统一六国,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潼关这地儿,还是个关口,叫‘桃林塞’,是秦晋两国的交界处。有一日,秦军大将白起,率兵攻打晋国,路过潼关,见此地地势险要,便在此屯兵。可就在当晚,白起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女子,身穿红衣,手持铜铃,站在黄河岸边,对他说:‘此地有龙脉,不可久留!’”

众人一听,都愣住了。

“那女子是谁咧?”有人问。

“没人晓得。有人说她是黄河之神,有人说她是白起前世的恋人。”

瞎子顿了顿,继续讲: “白起醒来后,心中不安,便命人查探。果然,在城西发现一处古墓,墓中有一块碑,上书:‘潼关之地,埋一帝王之魂,若动,天下乱。’白起吓坏了,连夜撤兵,从此再不敢在此驻军。”

“哎哟,怪不得这地儿总闹鬼咧!”

“可不是嘛,听这瞎子一说,我今晚上怕是睡不着咧。”

瞎子讲完故事,站起身来,朝李老汉拱了拱手:“多谢茶馆,今日讲完,我该走了。”

“哎?咋这就走了?”

“该讲的讲完了,不该讲的,不能讲。”

“那你到底是谁咧?” 瞎子笑了,那笑里头有种说不出的意味:“我是谁?我是黄河里的一滴水,是潼关里的一粒沙,是你们前世里的一个梦。”

说完,他转身就走,头也不回。 众人看着他的背影,心里头空落落的,像是丢了啥。

从那以后,潼关再也没见过那瞎子。有人说他去了黄河,有人说他回了秦岭,还有人说他根本就是个梦,是潼关的魂儿变的。 可奇怪的是,自从瞎子走后,潼关的天气变了。原本晴朗的日子,突然阴了,风也大了,黄河水也涨了。城里的老人说:“怕是瞎子把啥惹出来了。”

李老汉坐在茶馆门口,望着天,喃喃自语:“咱这地儿,自古就是个故事窝子,啥时候都少不了奇人异事。可这瞎子……咋就偏偏选咱潼关讲这故事?” 没人能回答他。 风还在吹,黄河还在流,潼关,依旧站在秦岭与黄河之间,像个沉默的守门人,守着千年的秘密。

咱陕西潼关县,这地方可有说头。因着秦岭下来的潼水边上建了城,才得名叫潼关,老辈人都叫它桃林塞。你瞅瞅这地势,雄赳赳地卡在秦晋豫三省交界,南边靠着巍巍秦岭,北边临着滔滔黄河,南边是高得戳破天的麟趾塬,西边有华山挡着,东边连着黄土高塬,还有禁沟、远望沟、东马沟、铁沟这些深沟险壑,沟深崖陡,老天爷造就的军事屏障,那防御本事大着哩!

要论中国历史,隋唐以前关中能成龙兴之地,跟这易守难攻的地形大有关系。它跟中原就靠函谷关这一条道连着。这条道一边是山,南边秦岭伸过来的,陕西这一段叫华山,到了河南就叫崤山;另一边是水,北边的黄河,被这些山挡着,没辙了只能掉头乖乖往东流。

可时代变了,秦朝的函谷关过了几百年到唐朝,黄河带来的泥沙在函谷关北边的峭壁底下越堆越多,慢慢弄出大片浅滩,长出一截河岸。中原过来的大军,不用费劲抢那危险的关口,直接从北边河岸绕过去就行。这么一来,秦朝设的函谷关就成了样子货,没啥军事价值了。

函谷关不行了,东边的潼关就成了关中新的天险。

潼关东边的高塬,是从山西过来的黄土高坡。这黄土高坡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对交通和用兵来说,那障碍大得没边。山河之间就那么条窄道道,再加上前头五里长的黄巷坂,"车不得双轨,马不能并列",潼关正好守在这道上。

作为咱陕西的东大门,连接着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潼关这地理位置金贵得很,历来都是兵家抢着要的地方,人常说 "四镇咽喉百二重关 ",可不是瞎吹的。

山西通往陕西的古道上,走着一支十万人的队伍,队伍中间夹着庞大的皇家仪仗队。

骑马走在仪仗队最前头开道的,是穿青蓝色战袍、腰里挂着御赐金刀的禁卫指挥使田化龙。头戴凤翅金盔,身穿明光铠甲,手里擎着金瓜钺斧朝天镫、腰上挂着 "随驾" 二字金牌、身板又高又壮长得还周正的一众大汉将军,骑马分在两边。戴头巾或盔帽、穿上下连在一起的直缀和贴里袍服、外头罩着半身甲的禁卫普通校尉、力士,在底下跟着走。

李自成在北京登基当了大顺皇帝,朝中各种礼制都照着唐朝的来。可主管礼乐的礼政府尚书巩焴觉得,明朝皇帝的大驾 "卤簿" 比千年前的唐朝要隆重威严,就上书请求皇帝大驾按明朝礼制来,牛金星当面跟李自成说了这事儿。刚建立王朝,事儿多如牛毛,李自成哪有功夫管这些细枝末节,点点头就准了。

明朝皇帝的大驾 "卤簿",主要有导驾、引驾、前后护卫、前后吹鼓乐队、皇帝车辇、随从这些,光各种旗帜就有一百面。这次从北京往陕西退,一切从简,用的仪仗比明朝皇帝的小驾 "卤簿" 还简单。

可就算精简了,对从没见过这阵仗的路边百姓来说,已经够震撼的了。

大顺朝皇家仪仗队最前头是导驾仪仗,十二面大纛引路,有羽林纛、前凤纛、五色销金龙纛,这些大纛旗面又大又宽,每面旗都得好几个人托着拽着;大旗后头是四个巡道使,拿着静鞭负责清场巡视,后面跟着持弓弩和金刀的清游队;紧接着清游队的是执朱雀旗、持戟和弓弩的朱雀队;再往后是十二面龙旗,风伯、雨师、雷公、电母旗在前头,金、木、水、火、土星旗在中间,左、右摄提旗分在两边,北斗旗在最后督着。卤簿旗幡五颜六色,花哨得很!

再往后是引驾仪仗。前头是十二排手执横刀、豹尾枪的骑兵组成的卫队,叫 "引驾十二重"。后面跟着一支庞大的吹鼓乐队,乐队之后是十六个幡、十六个幢、各色旌旗组成的旗阵。旗阵后面,左右分列着青龙旗和白虎旗。这支队伍中间,还夹杂着手持兵器的骑兵和步甲兵。

幡插在四个叫信幡、绛引、豹尾、龙首的木竿上,分别叫教孝表节幡、明刑弼教幡、行庆施惠幡、裒功怀远幡、振武幡、敷文幡、纳言幡、进善幡;幢有长寿、紫、霓、羽葆各四个;还有画着祥瑞禽鸟、灵兽、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五岳、甘雨(甘泽、甘澍、甘膏、甘霈)、五云五雷八风这些图案的旗帜,一共有一百二十个。

引驾仪仗后面,才是大顺皇帝李自成坐的车辇,皇帝车驾是整支仪仗队的核心,警卫严得很。

车辇就是御车,叫 "辂车"。辂车镶金嵌玉,双辕双轮,长方形的车厢轿顶上是五彩的华盖。

李自成坐的车辇前后有几十位驾士围着,两边有左、右卫大将军护驾,紧随车辇的是禁卫军的高级将领和宦官。护驾官员外围,布列着多队禁军的骑兵和步卒,每队禁兵人数不等,都有军将领着。禁兵带着弓、箭、刀这些兵器,随时应付突发情况。禁兵后面是由孔雀扇、小团扇、方扇、黄麾、绛麾、玄武幢等组成的仪仗。

车驾后面还有一支后部吹鼓乐队,之后是后宫嫔妃专用的各种车驾,有方辇、小辇、腰辇,再后面是装着各种用物的安车、四望车等。左、右禁卫都尉各带几百名兵士,分四行横排,分别拿着长戟、刀盾、弓箭和弩,最后的豹尾车作为掩后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