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译经准备(第2页)
工匠头目走上前来,恭敬地说道:“高僧放心,我等定按您的要求,尽快将此处修缮一新。”
于是,工匠们迅速行动起来。有的清理院落中的杂物,有的测量尺寸准备施工,还有的搬运建筑材料。一时间,院落里充满了忙碌的身影。
在一旁的菩提流支,心中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译经筹备工作在众人的努力下顺利推进,紧张的是深知译经责任重大。他看着工匠们忙碌的样子,仿佛看到了未来译经完成后,佛法在大唐更加广泛传播的景象。
而慧明大师则在一旁与智远法师、玄真法师等人继续商讨译经的具体细节。慧明大师说道:“待译经场所修缮完毕,我们便要着手挑选参与译经的僧众,务必挑选那些精通佛理、文字功底深厚之人。”
智远法师说道:“大师所言极是。此外,译经过程中,定期的研讨交流也必不可少,以便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玄真法师点头附和道:“不错,尤其是在梵语翻译方面,需格外谨慎,我愿多承担些这方面的工作。”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为译经筹备出谋划策。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照着他们坚定的面容。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院落里,一场关乎大唐与天竺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业,正有条不紊地展开。菩提流支与寺中的高僧大德们,在李承乾的支持下,正齐心共举,为译经的成功迈出坚实的每一步。在工匠们热火朝天地修缮译经场所时,菩提流支与慧明大师等高僧并未闲着,他们在临时搭建的简易讨论室内,继续深入探讨译经的细节。
菩提流支轻轻翻阅着一本天竺经文,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展,他指着经文中的一处内容,说道:“此处的佛理颇为深奥,在大唐文化中,或许较难找到完全对应的阐释。若翻译不当,恐会让信众产生误解。”
慧明大师凑近一看,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高僧所言极是。我们或许可从老庄之道等大唐本土思想中,寻找相似的义理来进行类比阐释,不知高僧意下如何?”
菩提流支眼睛一亮,拍手称赞道:“大师此计甚妙。如此一来,既能让大唐信众更好地理解,又能体现佛法与本土文化的交融。”
一旁的智远法师却面露担忧之色,他缓缓说道:“然老庄之道与佛法终究有别,如此类比,会不会偏离佛法原意?”
众人听了,皆是一怔,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菩提流支低头思索良久,才缓缓开口:“智远法师的担忧不无道理。我们在类比时,务必谨慎,要在保持佛法核心教义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类比与阐释。”
玄真法师也插话道:“对,我们可在译文旁加以注释,说明类比的缘由与界限,让信众在阅读时能有更清晰的认知。”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就在这时,负责搬运典籍的小沙弥跑来禀报:“诸位大师,典籍已全部搬运至藏经阁,正在整理归类。”
慧明大师起身说道:“走,我们去看看。”
众人来到藏经阁,只见一箱箱典籍摆放整齐,僧人们正忙碌地将它们分类上架。菩提流支看着这些珍贵的典籍,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畏。他随手拿起一本古籍,轻轻翻开,书页间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他喃喃自语道:“有了这些典籍,译经之事便多了几分把握。”
慧明大师看着菩提流支专注的神情,微笑着说:“高僧放心,我寺定会全力支持译经工作。待译经场所修缮完成,我们便尽快挑选僧众,正式开启译经大业。”
菩提流支将古籍放回书架,双手合十,向慧明大师及其他高僧深深鞠躬,说道:“多谢诸位大师。贫僧定当竭尽全力,不辜负陛下与诸位的期望。”
此时,阳光透过藏经阁的窗户,洒在众人身上,映出一片庄重而神圣的光芒,仿佛预示着这场译经盛举必将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