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同会变样
宽敞笔直的主街由平整的青石板铺就,干净整洁,几乎看不到垃圾污水。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鳞次栉比!
最多的,便是各式各样的漆器行、漆作坊!
大的店铺门面气派,橱窗里陈列着精美绝伦、流光溢彩的漆器成品:屏风、几案、食盒、妆奁、甚至小巧的摆件,图案繁复,色彩绚丽,在阳光下闪耀着温润而深邃的光泽,吸引着过往行人和客商驻足观赏、询价。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独特的、混合着生漆微辛与桐油清香的浓郁气味,这是同会县如今最鲜明的烙印。
除了漆行,绸缎庄、粮铺、酒楼、客栈、铁匠铺、药铺…各行各业,应有尽有,生意兴隆。
街道上人流如织,摩肩接踵。
本地居民穿着干净体面的布衣,提着菜篮,或匆匆赶路,或悠闲交谈;操着各地口音的客商,或驻足店前讨价还价,或指挥伙计搬运货物;更有不少身着儒衫的读书人出入于书肆和茶楼。
孩童的嬉笑声、商贩的叫卖声、车马的粼粼声、讨价还价的喧哗声…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机的市井交响。
武阳和诸葛长明牵着马,如同两滴水融入这沸腾的海洋,沿着主街缓缓前行。
武阳的目光贪婪地扫过每一处熟悉的角落,又惊喜地发现许多崭新的景象。
他看到当年他主持规划、如今已扩建数倍的漆器交易市场,人头攒动,交易火爆;看到几处新开设的学堂,传来朗朗读书声;甚至看到一处官办的医馆,门前排着长队…
“主公请看,”诸葛长明指着远处一片繁忙的工地,那里正在修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观其规制,非衙署,非庙宇,倒似一处大型的…工坊?”
武阳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工地上工匠如蚁,木料砖石堆积如山,已能看出宏大的框架。
他心中了然,解释道:“先生好眼力。此乃官府牵头,联合几家大漆行共同筹建的‘百工院’。旨在汇聚能工巧匠,专研漆器新技,传授学徒,统一工艺标准,以保我同会漆器品质长盛不衰,引领天下风潮。此议,还是当年我离任前,与几位乡绅议定的雏形,不想徐安县令竟真的将其付诸实践了。”
诸葛长明眼中露出由衷的赞赏:“集研发、传承、标准于一体?妙!此乃固本培元、长治久安之策!这位徐安县令,是位能吏!不仅守成,更有开拓之志!”
两人继续前行,在一处悬挂着“徐记老号”金字招牌、门庭若市的大漆行前驻足片刻。
武阳看着店内琳琅满目、工艺精湛的漆器,听着掌柜与客商熟练地谈论着“脱胎”、“雕填”、“镶嵌”等术语,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徐记老号”,正是当年他扶持起来的第一个示范性漆坊,如今已成行业翘楚。
他们又来到县衙附近。
衙门口虽也人来人往,却秩序井然。
鸣冤鼓上积着薄灰,显然少有击鼓鸣冤之事。
告示墙上贴着最新的税赋章程、水利工程招标、以及鼓励开荒垦殖的布告,字迹清晰,条款分明。
行至城中心广场,更是热闹非凡。
一座崭新的、由整块青石雕琢而成的高台矗立中央,台上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
武阳走近一看,只见碑上刻着《同会兴漆记》,洋洋洒洒数百言,详细记述了同会县如何从一个“地瘠民贫,路有饿殍”的穷县,在“前统领武公讳阳”的带领下,励精图治,开漆园、兴百工、通商路,终成“漆都”的艰辛历程。
碑文字字恳切,充满了对那位“武公”的感念之情。不少百姓路过石碑,都会驻足片刻,神情恭敬。
武阳站在碑前,默默读着上面的文字,百感交集。
当初筚路蓝缕的艰辛,不被理解的孤独,力排众议的压力…种种滋味涌上心头,最终都化作了眼前这繁华盛景和百姓脸上的富足安宁。一股暖流在胸中激荡,眼眶微微发热。
诸葛长明站在他身侧,看着石碑,又环视着这车水马龙、生机勃勃的县城,目光深邃,低声道。
“主公,民心如水,载舟覆舟。同会之兴,始于漆业之利,成于民心所向。武公二字,已铭刻于此地百姓心中,此乃无价之基!他日风云激荡,此地…或可为我等退可守、进可攻之根基!化州得之,如虎添翼!”
武阳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翻涌的情绪,目光从石碑上移开,投向更远处喧嚣而充满希望的街市,投向那些为生活奔忙却洋溢着生气的面孔,声音低沉而坚定。
“先生所言极是。同会之变,让我更确信一点:这天下苍生,所求不过安居乐业,温饱富足。谁能为他们带来这太平日子,谁便能得这民心所向!无论前路如何艰险,无论敌人如何强大,这条路,我武阳走定了!不仅要走,更要让这同会之光,照亮更多的地方!”
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射在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上。
他们牵着马,继续融入这繁华的街市,如同最普通的旅人,感受着这座由他亲手点燃生机、如今已熊熊燃烧的“漆都”的脉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