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诸葛长明的归宿(九)
武阳听完诸葛长明的这番话,非但不怒,反而只是淡淡地摇了摇头,神情中竟透出一丝怜悯与惋惜。 “诸葛先生依旧冥顽不悟。”他低声叹息,缓缓转身,向身后举手一挥。
三千银甲骑兵见状,战阵缓缓调整,刀枪依旧如林,但却不再推进,而是将诸葛长明一众人围而不攻,如瓮中养敌。
火光下,山风卷动旗帜,战马嘶鸣不止。营地内的谢家军残部个个面露惶然,他们虽忠于诸葛,但眼下兵败如山,武阳又持王诏而来,杀气腾腾,三千精骑压境,已是败局在即。
就在此刻,武阳朝后方望了一眼,眸光微动。
只见一骑飞驰而出,自阵后奔至前方,战马雪白如霜,骑者身披沉银鳞甲,头盔掀起,露出一张熟悉的面孔。
“诸葛先生,降了吧。”来者沉声开口,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
诸葛长明眼神一凝,定睛一看,脸上顿时浮现震惊之色:“许文安?!”
他的声音中充满难以置信与怒意:“你竟然投降了武阳?!”
那名骑兵正是谢家军旧部中,蒋安所统五千铁骑的中的一名大统领——许文安,如今却已披挂银甲,站在了武阳麾下。
许文安神色无惧,目光平静地望着昔日的上司:“我没投降,是归顺。”
他扬起头,声音如磐石般坚定:“诸葛先生,这天下已经乱够久了。谢必安嘴上说着平定天下,实则心胸狭隘,疑人不用,用人不信。我们这些老兄弟在他手下多年,哪个不是战死九死一生?可他何曾信任过我们?又何曾真心善待过百姓?”
他语气一顿,扫视四周谢军残兵,眼神复杂,“你们难道就甘愿为他卖命?看着弟兄一个个白白死去,看着百姓流离失所?”
诸葛长明咬紧牙关,沉声道:“你……你这是背主!”
许文安却朗声回应:“我不是背主,我只是认清了谢必安的模样!”
他目光投向武阳,眼神坚定,“武阳将军,有王诏为凭,仁义为本,治军有度,敬贤礼士。他是真正想为刘蜀百姓开太平之人!”
“你们以为他来是为私欲?可他若要杀你们,刚刚三千骑早已踏平此地,为何围而不攻?为何给你们机会?”
这番话如惊雷落入营中,令那些谢家军残兵面面相觑。
他们原本因旧情追随诸葛长明,但谢必安近年行事偏执残酷,人心早已不稳。如今见许文安高坐马背,披甲无恙,说出这番话,更添动摇。
赵玄清猛地跨前一步,指着许文安怒斥:“你个叛徒,还敢来我等营前叫嚣?狼心狗肺之徒,哪还有半点铁骑大统领的气节!”
孙景曜也冷声道:“许文安,你的骨气呢?你投敌求生,也配在这儿说教?”
李仲庸神情复杂,虽未言语,但手握兵刃,显然亦站在了诸葛一方。
然而他们话音未落,又有数骑自武阳身后驰出,皆是披甲戴盔,赫然是昔日谢家军中小有名气的统领:石坤、田松、何刚三人——皆是蒋安麾下的骨干旧部。
他们不约而同驾马至阵前,高声呼喊:“赵玄清、孙景曜!我等与你们并肩浴血多年,难道连我等也要斥为叛徒?”
“谢必安早已心术不正,为一己之私驱兵屠城,视士卒为草芥,视百姓为牲畜!我们今日归武阳将军,是为救百姓,为靖刘蜀天下!”
“你们若还有良知,便该思量今日之后,何去何从!”
几名统领此番现身,更如火上浇油。
营中众谢家军士卒心神俱乱,低声私语此起彼伏。
“田统领竟然也去了武阳那边……” “石统领不是最恨贼寇么?连他都归顺了?” “这些人可是与咱并肩作战多年的兄弟啊!”
原本铁板一块的谢军残兵,此刻已然开始动摇。有人握刀的手不自觉地松了松,也有几人默默低下头,不再怒视对方。
而武阳始终站在那火光最明亮之处,沉默不语,眼神清澈如镜,锋芒藏而不露,仿佛早已看透人心变幻。
他没有催促,只任凭许文安等人一一道来。
许文安收刀入鞘,马首一转,又向营中高声道:“我不求你们立刻投诚,也不求你们马上交出兵刃。只望你们静下心来想一想,这场仗,值不值得打下去!”
“你们是为谁而战?是为谢必安?还是为那早已被遗忘的刘蜀百姓?”
一时间,火光下的营地陷入死寂。
许多谢军兵卒低头不语,连赵玄清等人也一时语塞。连日来逃亡与奔命的疲惫,加上亲眼所见同袍投诚的现实,使他们内心再难坚定如初。
诸葛长明神情微微动容,他看得出,军心已乱。
他猛然回头,看向那些仍在等待他命令的将士,看见他们眼中不仅有疑惑,还有期盼。
他们……真的已经撑不住了。
诸葛长明嘴唇动了动,终究什么也没说。
火光照亮他额角的汗珠,也照亮他眼中那一点迟疑。
而武阳,依旧静静站在原地,等着他的答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营地的火光仍在跳跃,夜风徐来,旌旗猎猎作响,山林中传来战马低嘶的声音。三千余名银甲骑兵稳稳环绕在营地四周,枪刃出鞘,杀气逼人,仿佛随时可以淹没这支已然风雨飘摇的队伍。诸葛长明立于火光之下,眼神复杂,面上虽仍保持镇定,但内心却早已翻涌不休。 诸葛长明看着站在前方的武阳,那个名不见经传却屡创奇功的少年,如今已是义军主帅,兵强马壮,锐气逼人。诸葛长明缓缓吐出一口气,目光越过武阳,看向身后列阵的三千骑——这些人个个盔明甲亮,纪律严整,其中不少面孔他甚至还曾在谢家军麾下见过。
再回头看自己身后的残兵败将,那些昔日浴血奋战的袍泽,如今脸上早已看不见斗志,只剩疲惫、彷徨与疑虑。赵玄清、孙景曜、李仲庸三人沉默无言,站得笔直,但眼神中也有挣扎与忧虑。
诸葛长明沉默良久,心思百转千回。终于,他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要我诸葛长明率领众位弟兄归降可以……”
话未说完,身侧的李仲庸猛然前冲一步,失声道:“诸葛先生——!”
他的声音带着急切与不甘,仿佛一瞬间点燃了心底最后的执念。诸葛长明却只是轻轻抬手,眉目中满是沉静。赵玄清则更快一步,上前一步按住李仲庸的肩膀,摇了摇头,示意他冷静,不可妄动。
“李将军。”赵玄清低声道,眼神沉重,“我们……已别无他路。”
李仲庸望向赵玄清,再望向四周火光下面色凝重的将士,终于缓缓垂下头去,拳头攥紧,但不再言语。
诸葛长明眼神掠过他们三人,面上浮现一丝淡淡的悲凉。他曾一手调教的三位牙门将,此刻却要伴随他共走这条未知的路。
他转回头,面对武阳,语声缓缓:“我可以率众归降,但你需答应我两个条件。”
武阳一身银甲,立于火光之中,宛如战神。他闻言毫不迟疑地说道:“请诸葛先生直言,只要不是违逆王诏、逆乱军纲之事,我武阳皆可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