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风雪 作品

第269章 何进(第2页)

时任主簿的陈琳尖锐地指出:“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耳。”

但何进此时已经被权力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

更致命的是,何进在召外兵的同时,未能对宦官集团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他既没有解除宦官的兵权,也没有控制宫廷禁卫,甚至还频繁出入皇宫,给了宦官集团可乘之机。

这种麻痹大意,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病逝,年仅三十四岁。

灵帝临终前,曾试图立幼子刘协为帝,并将其托付给宦官蹇硕。

但何进凭借兵权优势,强行拥立自己的外甥刘辩即位,是为少帝,何太后临朝听政,何进则以大将军身份辅政,总揽朝政。

灵帝的去世,让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的矛盾彻底激化。

蹇硕试图联合其他宦官诛杀何进,但消息泄露,何进先下手为强,将蹇硕处死。

此时,宦官集团的核心人物张让、赵忠等人失去了靠山,势力大减,按理说何进完全有能力将他们一网打尽。

但他再次犹豫,只处死了蹇硕的亲信,对张让等人仍未采取行动。

袁绍等人多次催促何进动手,甚至建议他直接带兵入宫,逼迫太后同意诛杀宦官。

但何进始终顾虑何太后的态度,迟迟没有行动。

张让等人察觉到危险,开始采取反击措施。

他们利用何太后的弟弟何苗贪财好色的弱点,用重金贿赂何苗,让他在太后面前为宦官说好话。

何苗果然向太后进言:“大将军专权,诛杀左右,恐危及社稷,不如保全宦官,以平衡其势。”

何太后本就对何进的专权有所不满,听了何苗的话后,更加坚定了保护宦官的决心。

何进在内外压力下,终于下定决心铲除宦官集团。

他一方面命令袁绍、袁术率军包围宦官的府邸,另一方面亲自前往长乐宫面见何太后,请求诛杀张让等人。

但他的行动已经被宦官集团察觉——张让的亲信潜伏在宫中,将何进的计划全部报告给了张让。

张让等人知道,一旦何进的请求得到太后同意,自己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于是,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设计除掉何进。

八月二十五日,何进再次前往长乐宫面见何太后。

当他进入宫门后,张让立即下令关闭宫门,将何进围了起来。

张让站在何进面前,历数他的罪状:“先帝曾与我等有约,共辅社稷。今将军独揽大权,诛杀左右,难道想谋反吗?”

何进猝不及防,一时语塞。

张让趁机下令埋伏的刀斧手动手,将何进斩杀。

随后,他们将何进的首级扔出宫外,喊道:“何进谋反,已被诛杀!”

何进的死,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京师引起了轩然大波。

袁绍、袁术等人得知何进被杀的消息后,立即率军攻入宫中,对宦官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

一时间,宫中血流成河,宦官集团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袁绍、袁术等人的屠杀并没有带来和平与稳定,反而让京师陷入了更大的混乱之中。

就在此时,董卓率领大军进入京师。

董卓本是何进召来的“外援”,但他进入洛阳后,却发现局势已经失控。

他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迅速控制了京师,废黜了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

从此,董卓专断朝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何进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东汉王朝的悲剧。

他试图铲除宦官集团,却最终引来了更可怕的军阀势力;他想巩固外戚的权力,却亲手摧毁了东汉最后的统治基础。

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何进之死,祸始于宦官,而成于外兵,实始于进之无断。”

何进的悲剧,并非偶然,而是东汉末年政治制度的必然结果。

东汉自和帝以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形成了“外戚强则宦官弱,宦官盛则外戚衰”的恶性循环。

这种制度性的缺陷,让皇权失去了制衡,也让朝廷陷入了无休止的内斗。

何进作为外戚集团的代表,他与宦官集团的斗争,本质上是这种制度缺陷的延续。

从个人能力来看,何进确实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他出身底层,缺乏系统的政治教育,对权力运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他虽然有铲除宦官的决心,却没有相应的策略和手段,既不能争取太后的支持,又不能果断采取行动,最终只能依靠外力,导致局势失控。

更重要的是,何进未能突破阶级的局限。

他虽然跻身权贵阶层,却始终带着屠户的思维方式——用暴力解决问题,用利益拉拢人心,却不懂得政治平衡的艺术。

他对士族集团既依赖又猜忌,对宦官集团既痛恨又畏惧,这种矛盾的心态让他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何进的悲剧也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当时,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四起,士族与寒门的矛盾日益尖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逐渐失控。

何进的失败,不仅是个人的失败,更是整个统治阶级的失败——他们无力解决社会矛盾,只能通过内斗争夺权力,最终导致王朝的崩溃。

对于何进的历史评价,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何进是一个野心勃勃、能力低下的权臣,他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导致了东汉王朝的灭亡;也有人认为,何进的初衷是好的,他试图铲除宦官集团,整顿朝政,只是因为手段不当才导致了失败。

客观地说,何进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

宦官集团的专权确实是东汉王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铲除宦官集团对于改善朝政、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他在平定黄巾起义、保卫京师安全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贡献,这些都不应被忽视。

然而,何进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却犯了一系列严重的错误。<

/p>

他优柔寡断,缺乏坚定的决心;用人不当,缺乏识人之明;缺乏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这些错误,不仅让他身死名裂,也让东汉王朝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从历史影响来看,何进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董卓之乱,而董卓之乱又引发了诸侯割据的局面,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可以说,何进是汉末乱世的“催化剂”——他的错误决策,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灭亡,也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何进的故事已经过去近两千年,但他的悲剧却依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一面镜子,他们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通过研究何进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也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性的复杂和政治的险恶。

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何进的失败,不仅在于他的能力不足,更在于他未能顺应历史潮流,未能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手段。

这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信念,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手段,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