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风雪 作品

第269章 何进

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转折点上,有一个人物始终笼罩在争议的迷雾中——大将军何进。如雯罔 已发布罪歆彰结

他出身屠户,却凭借外戚身份权倾朝野;他试图铲除宦官集团,却最终身死宫闱,成为引爆天下大乱的导火索。

陈寿在《三国志》中称他“无大才略,欲诛宦官而不果”,范晔《后汉书》则叹息其“志虽忠而术颇疏”。

这位从市井屠户到帝国最高军事长官的传奇人物,究竟如何在权力的巅峰跌落,又为何成为汉末乱世的加速器?

拨开历史的尘埃,我们或许能在史料的缝隙中,窥见这位悲剧权臣复杂而矛盾的一生。

何进的出身,在东汉末年的权贵阶层中堪称异类。

这短短数语,勾勒出一个底层平民凭借裙带关系跻身仕途的起点。

东汉的屠户属于“贱业”位低下,《汉书·食货志》曾记载“屠沽,小人之业”,可见当时社会对屠户的轻视。

何进早年在南阳宛城(今河南南阳)操持屠刀的岁月,不仅让他沾染了市井的粗犷习气,更塑造了他对权力既渴望又敬畏的复杂心态。

宛城作为南阳郡治所,是东汉的商业重镇,市井文化繁荣。

据《南阳府志》记载,何进的屠户生意颇具规模,“每日宰牲十数头,往来买者络绎”,这让他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与人脉。

市井生涯教会他察言观色的本领,也让他懂得如何用利益拉拢人心——这种特质在他日后的政治博弈中,既成为优势,也埋下隐患。

相传他年轻时曾为保护同乡免受豪强欺凌,独自与数十人对峙,虽身负重伤却始终不退,此事让他在宛城百姓中赢得“勇毅”之名。

何进的命运转折点,始于他同父异母的妹妹何氏被选入宫中。

东汉的选妃制度虽看重家世,但灵帝时期朝政腐败,选官制度崩坏,为寒门女子入宫提供了机会。

当时灵帝的皇后宋氏因遭宦官诬陷被废,何贵人逐渐成为后宫最受宠的女性。

更重要的是,她为灵帝诞下了长子刘辩,这让“母凭子贵”的何氏地位更加稳固。

作为外戚的何进,也随之迎来仕途的飞跃:从郎中到虎贲中郎将,再到颍川太守,短短数年便从地方小官晋升为朝廷重臣。

颍川是东汉士族的聚集地,荀彧、陈群等世家子弟均出自此地。

何进在颍川太守任上,表现出难得的谦逊——他主动拜访当地名士,虚心请教治理之道,甚至将部分田产捐赠给贫困士子。

这种姿态让他初步获得士族阶层的认可,也为他日后与袁绍等世家子弟合作奠定了基础。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震动。

张角率领的黄巾军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短短数月便席卷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

灵帝任命何进为大将军,封慎侯,率左右羽林军镇守京师,负责统筹全国平叛事宜。

这是何进首次掌握军权,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秒=章d节)小?¨)说x>网¢ 3~-更@++新x最.t全÷??

在平定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何进展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他一方面调兵遣将镇压各地叛乱,命皇甫嵩、朱儁等名将分路出击;另一方面采纳袁绍的建议,在京师周边部署重兵,设置函谷关、伊阙关等七关防线,防止叛军偷袭。

他还推行“坚壁清野”策略,将洛阳周边百姓迁入城内,断绝叛军的补给来源。

这些措施虽未能彻底根除黄巾之乱,却有效保卫了京师安全,也让何进的声望达到新的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何进在平叛期间有意识地提拔寒门将领,如出身底层的傅燮、鲍信等人,均得到他的重用。

这种做法既体现了他对底层人才的同情,也暗含着培养私人势力的意图。

但同时,他也不得不依赖袁绍、袁术等世家子弟的支持——这种对士族集团的依赖,最终成为他无法摆脱的枷锁。

黄巾起义后,东汉王朝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灵帝沉迷酒色,在西园修建“裸游馆”,终日与宫女嬉闹,甚至将朝政大权交给宦官集团。

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常侍”,凭借灵帝的宠信,专横跋扈,卖官鬻爵,甚至干预军事,引起了士族阶层和外戚集团的强烈不满。

何进作为大将军,自然成为反对宦官集团的核心人物。

此时的何进,已经不再是那个谨小慎微的屠户出身的官员。

多年的官场历练,让他逐渐变得野心勃勃。<

/p>

他在洛阳城南修建了豪华府邸,“连栋数百,膏田满野”,甚至模仿皇宫的规格设置仪仗。但他深知,要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铲除宦官集团——这不仅是权力斗争的需要,也是士族集团对他的期待。

当时的宦官集团势力盘根错节,渗透到朝廷各个角落。

张让等人不仅控制着灵帝的起居,还掌握着部分禁军兵权,甚至能随意任免地方官员。

何进与宦官集团的矛盾,本质上是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对皇权的争夺,也是士族阶层与寒门势力的利益冲突。

何进首先采取的策略是拉拢士族。

他任命袁绍为中军校尉,袁术为虎贲中郎将,让他们掌握部分禁军兵权;又举荐荀攸、陈琳等名士进入幕府,为自己出谋划策。

这些举措让他获得了“党人”的支持——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中,士族官员与宦官集团势不两立,何进的反宦官立场自然赢得了他们的好感。

然而,何进的计划却遭到了妹妹何太后的反对。

何太后之所以能登上皇后的宝座,离不开宦官集团的支持——当年她毒杀灵帝的另一位贵人王荣,险些被废,正是张让等人向灵帝求情才得以保全。

因此,她对铲除宦官集团持保留态度,多次告诫何进:“宦官统领禁省,自古有之,何必赶尽杀绝?”

何进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他急于铲除宦官集团,以绝后患;另一方面,他又不敢违抗太后的旨意,担心引起宫廷动荡。

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成为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u天′\禧?$¥小/`:说u网?# `已±?发¢布3最?新?章£&节d#

陈琳曾劝谏他:“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

但何进始终未能下定决心。

为了打破僵局,袁绍向何进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召集地方豪强率军入京,以武力逼迫太后同意铲除宦官集团。

这一建议遭到了曹操等人的反对,曹操认为“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耳。

若欲治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

尚书卢植也劝谏道:“大将军总揽朝政,当以静制动,若召外兵,恐生祸乱。”

但何进却认为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他的考量有三:一是地方豪强拥兵自重,可对太后形成威慑;二是借助外力壮大自己的势力,平衡士族集团的影响;三是他对自己的军事实力过于自信,认为即便地方豪强入京,也能掌控局面。

于是,他下令召董卓、丁原、桥瑁等地方豪强率军入京。

董卓时任并州牧,素有野心,曾多次违抗朝廷命令。

丁原是武猛都尉,驻守河内郡,其部将吕布勇猛过人。

何进召这些人入京,无疑是引狼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