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孔融
鲁地曲阜,自孔子周游列国播撒仁爱之道后,便成了华夏文脉的重镇。
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孔融就诞生在这片浸润着礼乐气息的土地上。
他的家族是曲阜孔氏,乃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曾任泰山都尉,虽非权倾朝野的显宦,却以清正廉明闻名乡里。
孔宙在任期间,不仅整肃吏治,更注重教化,常于公余之时召集乡中子弟讲授儒家经典,这种家风深深影响了年幼的孔融。
孔融自幼便显露出异于常人的聪慧。
四岁时,家族分食梨果,长辈将一盘饱满的梨放在孩童面前,孩子们多争抢大梨,唯有孔融主动挑选最小的那颗。
长辈问其缘由,他朗声答道:
“我年纪小,理应吃小的;大的该留给兄长。”
这便是流传千古的“孔融让梨”典故。
彼时的他或许尚未深谙儒家伦理的深意,却已在懵懂中践行着“悌”道。
族中长老惊叹不已,孔宙更是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特意为他延请当地名儒启蒙。
十岁那年,孔融随父亲前往洛阳。
当时的河南尹李膺是士林领袖,以品鉴人才、主持清议闻名,府上门庭若市,却定下规矩:非当世名人或至亲,一概不见。
孔融听闻李膺的声望,竟独自来到李府门前,对守门人说:
“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得以入内后,李膺见他年幼,好奇问道:
“你我有何亲戚关系?”
孔融从容应答:
“我的先祖孔子与您的先祖老子(李耳)曾有师徒之谊,咱们算是世交啊。”
满座宾客无不称奇,这一番对答既显露出他对家族渊源的熟稔,更展现了超乎年龄的胆识。
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随口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当即反驳:
“如此说来,先生小时候想必很聪慧吧?”
一句话噎得陈韪面红耳赤,李膺却抚掌大笑:
“这孩子将来定然不凡!”
经此一事,孔融“神童”之名传遍洛阳。
少年孔融的锋芒,不仅在于机敏的言辞,更在于对道义的坚守。
十三岁时,父亲孔宙去世,他悲痛欲绝,伏在灵前连日哭泣,以至于形体消瘦,需要人搀扶才能站立。
按照当时的丧礼制度,子女需守孝三年,期间需节制饮食、禁绝娱乐,孔融严格遵守,甚至因过度哀伤而病倒,乡邻皆赞其孝行,称其“有古人之风”。
十七岁那年,名士张俭因弹劾宦官侯览遭追捕,仓皇投奔孔融兄长孔褒。
恰逢孔褒外出,孔融见张俭神色窘迫、衣衫褴褛,虽知私藏逃犯乃是重罪,仍毅然将其收留。
他对张俭说:
“兄长虽不在,但我亦能为您遮风避雨。”
张俭在孔家藏匿数日,待风声稍缓才得以逃脱。
事情败露后,官府追究责任,孔融挺身而出:
“人是我留的,与兄长无关,愿独自领罪。”
孔褒赶回后则道:
“张俭是来找我的,弟弟年幼不知情,罪在我身。”
兄弟二人争相赴死,连他们的母亲也上前说:
“家中事务由我做主,罪责应归我。”
一门三人争死的义举震动朝野,最终朝廷判孔褒有罪,孔融却因这份义举声名远播,成了士林瞩目的青年才俊。
当时的太傅陈蕃曾评价:
“孔氏有子,汉室之幸也。”
成年后的孔融,以荐举入仕,初任司徒掾属,负责弹劾贪官污吏。
当时的东汉朝廷,宦官专权,吏治腐败,许多官员对权贵阿谀奉承,唯独孔融铁面无私。
他上任不久,便弹劾了宦官集团的爪牙、中常侍侯览的党羽羊昌。
羊昌依仗侯览势力,在地方巧取豪夺、草菅人命,此前的官员虽知其恶行,却敢怒不敢言。
孔融搜集了羊昌的罪证,连续上奏十数章,言辞激烈,甚至直指侯览包庇纵容。
汉桓帝虽未严惩侯览,却也不得不将羊昌革职查办。
此事过后,孔融“不畏强权”的名声传开,士人们皆视其为清流代表。
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
孔融被任命为北海相,前往战乱频发的青州地区任职。
北海国(今山东昌乐一带)地处黄巾起义的核心区域,城池残破,百姓流离,境内豪强割据,匪患猖獗。
孔融到任后,并未因局势艰难而退缩,而是制定了“抚民、整军、兴学”的三大策略。
他首先整顿吏治,将贪腐官员尽数罢免,选拔品行端正、有才干的儒生填补空缺。
针对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下令修建临时居所,发放粮食,还组织医者为患病百姓诊治。
为了恢复生产,他鼓励农民回归土地,减免赋税,甚至亲自到田间查看农情。
在军事上,他招募乡勇,组建军队,聘请有作战经验的将领训练士兵,多次击退黄巾军的进攻,一度稳定了北海的局势。
更值得一提的是,孔融始终不忘传承文脉。
他在北海设立学校,聘请名儒郑玄等讲学,收录因战乱失学的子弟,为他们提供衣食和书籍。
他常说:
“乱世更需教化,若文脉断绝,国将不国。”
在他的推动下,北海虽处战乱之中,却形成了“弦歌不辍”的景象,许多学者慕名而来,使北海成为当时北方重要的文化据点。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军围攻北海。
当时孔融麾下兵力不足千人,而袁谭大军有数万之众。
孔融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他身先士卒,带头搬运守城物资,士兵们深受鼓舞,奋勇抵抗。
城内兵少粮尽时,士兵们只能以野菜充饥,甚至有人因饥饿而倒下,孔融却依旧凭几读书,谈笑自若,以此稳定军心。
他对左右说:
“袁谭虽势大,却师出无名,天道助顺,我们必能坚守到底。”
然而,实力的悬殊终究难以弥补。
在坚守数月后,北海城破,孔融趁夜突围,妻儿皆被袁谭所俘。
这场坚守虽以失败告终,却彰显了他“临危不乱”的士人风骨。
当时的名士王朗评价:
“孔北海守孤城,抗强敌,虽败犹荣,其志可嘉。”
建安元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孔融被征召为将作大匠,后迁少府,成为朝廷重臣。
此时的曹操已迎奉天子,挟制朝政,孔融虽为曹操所召,却始终以汉室忠臣自居,与曹操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
曹操击败袁绍后,其子曹丕纳袁熙之妻甄氏为妾。
此事在当时看来有违伦理,孔融得知后,写信给曹操,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起初不解其意,以为是自己未曾见过的典故,便询问出处,孔融答道:
“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这番话明里是调侃,实则暗讽曹操父子不顾伦理纲常,将他人之妻据为己有。
曹操何等精明,自然明白其中深意,心中颇为不满,但碍于孔融的声望,只得隐忍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