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吕布(第2页)
吕布察觉到危险,连夜逃走,袁绍“遣甲士追杀,皆畏布,莫敢逼近”——即使是追杀他的士兵,也对他的勇武心存畏惧。
辗转数地后,吕布投奔了时任徐州牧的刘备。
刘备“素有仁名”,不顾手下反对,将小沛让给吕布驻军。两人初见时,吕布甚为恭敬,对刘备说:“我与卿同边地人也。布见关东起兵,欲诛董卓。布杀卓东出,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耳。”
言语间颇有惺惺相惜之意,甚至还让自己的妻子向刘备行礼。
但这种和平并未持续太久,建安元年(196年),刘备率军征讨袁术,吕布趁机袭取徐州,自称徐州牧。
占据徐州,是吕布人生中唯一一次独立割据的机会。
徐州“沃野千里,民殷兵强”,更有下邳、彭城等坚城,是乱世中的一块宝地。
此时的吕布麾下,聚集了一批能征善战的人才:谋士陈宫“有智计,善筹谋”,曾为曹操麾下重要谋士,后因“不满曹操杀边让”而转投吕布;将领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其所率“陷阵营”更是三国时期最精锐的步兵部队之一——据《英雄记》记载,陷阵营“七百余人,号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
此外,张辽、臧霸等将领也皆是一时之选。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与曹操的矛盾彻底激化,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徐州,一场决定吕布命运的决战就此展开。
战争初期,吕布展现了惊人的军事才能:他派高顺率军攻破沛县,俘虏了刘备的妻儿;又亲率骑兵冲击曹操大营,“驰突阵前,曹军皆披靡”,曹操不得不“令诸将坚守,勿与战”。
此时的吕布,若能听从陈宫的建议,“以逸待劳,分兵袭扰曹军粮道”,或许还有胜算,但他却刚愎自用,坚持“凭城固守,待曹军粮尽自退”。
曹操的大军将下邳城团团围住,日夜攻打。
吕布亲自上城督战,他“身披重铠,手持长戟,立于城头”,曹军士兵“望之皆胆寒”。
一次,他发现曹操麾下的大将夏侯惇正在城下指挥,便“张弓搭箭,一箭射中夏侯惇左眼”,夏侯惇“拔矢啖睛”的典故,便源于此。
但个人的勇武终究难以扭转战局,曹军“掘泗水、沂水以灌城”,下邳城“内外断绝,粮食渐尽”,士兵们“皆有倦色,多有逃亡”。
即便如此,吕布在战场上的威慑力仍在。
建安三年十二月,曹操见久攻不下,心生退意,谋士郭嘉劝阻道:“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可急攻之。”
郭嘉的分析精准地指出了吕布军队的致命弱点——这支军队过于依赖主将的勇武,当主将的锐气被消磨后,整支军队便会失去战斗力。
下邳城破前夕,吕布的性格弱点暴露无遗。
他既怀疑诸将谋反,又沉溺于酒色,史载他“令左右取酒痛饮,醉后便怒,鞭挞士卒”。
将领侯成曾追回被偷走的名马,诸将前来庆贺,侯成“酿得美酒,欲献与布”,却被吕布怒斥:“吾方禁酒,汝等酿酒,欲因酒谋反耶?”
随即下令将侯成杖打五十。
这件事彻底寒了诸将的心——高顺多次进谏“宜整军备战,勿信谗言”,吕布“虽知其忠,而不能用”;陈宫提出“分兵内外,相互策应”的计策,吕布却因“妻子劝阻”而否决。
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侯成、宋宪、魏续等人趁吕布熟睡之际,将其捆绑,打开城门向曹操投降。
当吕布被押到曹操面前时,他仍试图挣扎,对曹操说:“缚太急,小缓之。”
曹操笑道:“缚虎不得不急也。”
此时的吕布,早已没了往日的威风,却仍不忘为自己辩解:“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
这番话确实打动了曹操。
曹操深知吕布的武勇,若能为己所用,“平定天下的进程或许能加快数年”。
他犹豫了,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刘备,问道:“玄德以为如何?”
刘备缓缓说道:“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
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刃,瞬间刺穿了吕布的求生希望,也点醒了曹操——一个连丁原、董卓都敢杀害的人,又怎会真心归顺自己?
吕布闻言,怒视刘备,骂道:“是儿最叵信者!”
但他或许忘了,自己当初袭取徐州,背叛的正是眼前这个曾接纳他的刘备。
临刑前,吕布还试图与张辽等人“诀别”,却发现张辽早已“面不改色,骂贼而死”(实则张辽后归降曹操,成为名将),只有他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最终,吕布被缢杀于白门楼,时年约三十八岁。
吕布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也是时代的必然。
他有“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天赋,却缺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他渴望“裂土封侯,争霸天下”,却不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在那个“道德崩坏而秩序未立”的乱世,单纯的武力或许能赢得一时的胜利,却终究无法支撑起长久的基业。
正如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的:
“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吕布的形象,在后世的文学与艺术作品中不断被重塑。
《三国演义》将他塑造成“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棉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的完美武将,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的桥段,更是让他的武勇深入人心——“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
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
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
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
三匹马丁字儿厮杀。
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
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
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
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
这段描写虽为虚构,却让“吕布之勇”成为后世难以超越的标杆。
元代杂剧中,吕布的形象更加丰满。
《虎牢关三战吕布》中,他是“自夸英勇,目中无人”的骄横将军;《锦云堂暗定连环计》中,他是“被貂蝉迷惑,最终弑父”的悲剧人物。
这些剧目在民间广泛流传,使得吕布“有勇无谋、见利忘义”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到了现代,吕布的形象又有了新的解读。
在游戏《三国志》系列中,他的武力值常年位居第一,高达100,而政治、魅力等数值却极低,这种设定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他“勇而无谋”的特质;在影视剧中,不同的演员也演绎出了不同的吕布——有的侧重他的勇武,有的突出他的悲情,有的则强调他的反复无常。
但无论如何解读,吕布始终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
他的武勇令人惊叹,他的背叛令人不齿;他是战场上的“飞将”,也是道德上的“败类”;他渴望建功立业,却亲手毁掉了所有机会。
或许,在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每个人都在挣扎求生,吕布的选择,不过是其中最极端、最可悲的一种。
白门楼的寒风早已散去,但吕布的故事仍在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从来不止于武力的超群,更在于品格的坚守。
正如古人所言:“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
一个人若只有才能而无德行,最终只会像吕布一样,落得“身首异处,遗臭万年”的下场。
而那些能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人物,往往不仅有“经天纬地”之才,更有“坚守道义”之心。
这,或许就是吕布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