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农大的教授看得入了迷,眼睛骤然发亮,“这篇文章写得挺详细的!”
倘若振华食用菌厂能做到报道里写的,那是真的了不起,直把他们目前研究的食用菌栽培甩在后头。
“它们那个菌草技术思路不错,还有他们用菌袋裹着培养基,把‘土地’弄成了一层又一层,难怪能亩产万斤!”
一亩的土地空间被钢筋一层层地架高,实际的使用面积摊开来算恐怕有十几亩!这么一合计,其实菌菇的产量也不浮夸。
教授们欣然地往下读,豆腐块的文章进行到一半,记者采访了各个车间:“破碎车间,工人老刘给笔者展示他前几天在工厂领到的福利,有两套崭新的工装、劳保用品,奉天产的双喜搪瓷盆、大米、豆油、猪肉、酱油、陈醋、食用盐……
他高兴地告诉笔者,他们年底就能分到房子,以前老刘从来不敢想自己能过上这种日子,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振华食用菌、感谢领导和技术员们,给他们创造了今天那么好的生活。
他连说了一串长长的感谢,说完眼眶隐隐泛起泪光。”
……
“从前各地新闻报刊从不缺乏‘亩产万斤’的奇迹,实地考察往往不尽人意,我们不禁反思究竟是哪里出了错,我们能否种出真正的‘亩产’万斤的农作物?
但今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亩产万斤,笔者终于明白的‘亩产万斤’存在于对科学巅峰孜孜不倦的攀登心,对细节锱铢必较的耐心,对现实中的困境敢于发出挑战的决心。
它们汇聚在一起就能够创造奇迹,我愿意称它为这个时代无愧于老百姓、真正经得起考究的‘亩产万斤’!
热烈庆祝第二个五年计划之际,祖国迎来亩产万斤的食用菌!”
一篇文章读至这里,看得办公室里的众人心窝子暖暖的。有衣服穿、能吃饱饭、有房子分,还有那么多的福利领,甭说工人看了艳羡,就是他们看了都羡慕。
“我不信,我还是得去看看冰城那食用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方教授皱着眉,苦大仇深地说。
……
冰城,食用菌厂。
食用菌厂这几天事多,厂里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领导、记者媒体、农学专家、以及地方派来学习食用菌经验的农场技术员,忙得是脚不沾地。
林红樱是分身乏术,根本没空去拖拉机厂上班了。拖拉机厂的几位工程师沿着林红樱的设计思路,绘制了一版设计草稿。沈卫知道她最近忙,便主动把图纸送到了食用菌厂。
沈卫找到林红樱,打趣地说:“师妹,最近联系你真不容易,你们厂最近风头可真不小。”
电话永远都是占线的,吃饭前打、吃完饭后电话员提醒还是没接通,沈卫终于是感受到了那些打不进拖拉机厂电话的人的郁闷。
原本以为拖拉机厂的待遇已经够好了,伙食上能见到见到点油星子,项目结束时还吃过几顿肉,现在再跟食用菌厂拉出来比比,顿时就不够看了。
沈卫为啥知道这些事,还不是它太高调了!
它为了给职工发福利物资,周围有关生活用品的工厂、供销社、百货大楼都被它问了一圈物资。
要不是食用菌厂用不上拖拉机,恐怕神农拖拉机厂高低也得被它问问!
林红樱笑眯眯地说:“最近要做推广宣传,忙了点。让我看看设计稿。”
沈卫回归正题,“我们认为插秧机难点在机械控制的精度上,江老说这次的插秧机让咱们几个中青年工程师挑起大梁,他和周老就不参与了。
所以我估计研发周期比神农拖拉机长,最快也要到明年。”
林红樱闻言皱皱眉,黑省今年比计划多垦了至少十万亩地,这些多出来的耕地造成了大量的劳动力缺口。
如果有插秧机,春耕将会更顺利。
但她那可亲可爱的老师,他撂担子不干了,真是晴天霹雳。
林红樱仔细浏览着沈卫他们的设计草稿,在她提供的设计思路引导下,这份设计稿有了插秧机初期的模子,但跟后世的插秧机还是有一段差距,问题缺陷很多,需要时间磨合。
她的思绪万千,一道灵感突然闪过脑海。
“大型插秧机不着急,我想到一个主意,我们可以搞一搞微型插秧机。”
沈卫停顿片刻,疑惑地问:“微型插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