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荣华照当年 一
马腾谋反事件甫一公布,时人就知道关中之战不可避免。不止孙刘,刘璋等南方军阀都在推演战局,对于此战大家有个普遍共识,假如能够曹操顺利拿下河东则速胜,否则战事短时间不会有结果,但是最终的胜利仍旧属于曹操。共识之外也存在争论,主要集中在什么时间开打。曹操阵营刚经历赤壁之败军心思稳,中原各处都在遭灾急需赈济,多数人认为会等到秋收之后军粮有所富裕才会出兵。结果建安十四年刚过曹军便开始动员,等到消息传到各地夏侯渊已经占据河东。
对曹操来讲仓促出兵很多事情没有准备完善,关中军阀对闪击战同样没有准备,可以说双方的战备都不充分。战争突然爆发马超韩遂最先反应过来,两人的前锋抵达潼关设防段煨还在长安附近没动,他想动也动不了,关中士族筹集的军粮还需要他护送到前线,黄澄澄的粮食可不能给灾民抢去。
高干战败导致河东丢失并没有引起关中多大震荡,原本没人指望河东真能守住,刘琰亲自去也是多拖延一段时间。再者关中军阀并非没有预案,短暂慌乱过后,梁兴和张横前出到蒲坂津对岸驻防,等着夏侯渊过河时来个半渡而击。
双方主力在潼关对峙,战况一时陷入僵局,不出所料夏侯渊从河东渡河试图改变局势。梁兴和张横属于老牌军阀,死人堆里爬出来不能说不知兵。曹军前锋徐晃刚过河关中军便果断出击,两人的战术完美行动及时,临阵操作可圈可点,
怪就怪关中军阀低估了夏侯渊兵团的战斗力,徐晃硬顶着敌军优势兵力突击,牢牢控制住滩头渡口。张合率部第二个过河,这人比徐晃还猛,连续几次反突击打的张横从此消失,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眼看着一个一个曹军将领的号旗冲到眼前,梁兴无法阻止只能趁乱逃跑。战斗进入尾声夏侯渊本人还在河对岸,真正的主力曹家军还没过河,单靠外姓军队在黄河西岸稳稳落下脚跟。发展到这里关中军阀依旧淡定,先取得局部胜利并不重要,胜负还得看决战。
建安十四年初夏,曹操大军放弃潼关,绕河东经蒲坂津开进关中。此时段煨赶到战场汇合马超韩遂,陈兵渭河北岸与曹操主力对峙。战事对曹军来讲比预想要困难,段煨确实难打,但也并非如传闻那般吓到不敢打的程度。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随着段煨突然脱离战斗,关中联军士气遭到惨重打击,一方面是因为战友背叛导致战情急转直下;另一方面段煨撤离时带走了全部军粮,没有粮食马超再能打也撑不住。
马超韩遂急于求战,曹军主力却龟缩在营垒防御,派出小部队不断发动骚扰攻击。没法决战又不能等在北岸饿死,马超韩遂两人不得已退守渭河南岸,希望在南岸能征集到足够的粮食度过危机。
马超韩遂没有精力调查段煨撤离的深层次原因,因为南岸的粮食也不多,俩人心里着急甚至几次要求和谈。曹操却稳如老狗,你要和谈我不答应你要决战我不迎战。曹操现在不比以往家大业大不想太过拼命,中原具备体量优势不怕长久对峙,胜利是必然的,无非是消耗多久的问题。
有些人固执成见,会把无意中的行为表现误解成对自身抱有敌意,通过想象将无关的事凑合在一起,无中生有的臆造某些事来佐证自身的成见;此种人也被称作“多疑症”。曹操并没有“多疑症”,只是心里琢磨的比别人多,兴许还有些神经过敏,所以显得好犯猜忌。
没有必要讨论这种心理状态如何形成,只需要清楚乱世中这种性格好处大于坏处。曹操总是喜欢凭空设想,比如散布谣言,捏造证据等等诸如此类,他很清楚破坏敌人核心层之间信任的重要性。
韩遂和曹操年轻时有过交集,战阵无情没准儿再也见不到,两个人岁数都大偶尔碰面难免多愁善感,寒暄几句没什么了不起,写封信问候一二纯属正常。然而信中有涂改,还被马超撞破就值得玩味。
就好像丈夫出门应酬半夜回到家,被妻子拿着衬衫质问领口红印怎么来的?丈夫说染上草莓汁而已,就问这个解释谁能相信?妻子不生气不代表心里没有火,当天不爆发不代表没有暗中调查。查出结果大不了吵一架,打骂过后事情说开也就罢了,就怕调查不出任何结果,总之今后丈夫的一举一动都值得怀疑。
没有人是神仙,不会知晓具体发生什么事,但有一点徐庶说的没错,两军决战就怕各自心怀鬼胎。看火候差不多曹操发动渭南决战,此战关中军阀都想好好打,然而防自己甚于防对手这仗就没个打。渭南决战李堪、成宜、马玩战死,马超逃亡陇西;韩遂撤往汉阳;程银与侯选带着河东帮残兵投奔段煨;杨秋和梁兴收拢凉州兵跑到属国避难;韦康四下一看军头没了,剩光杆司令孤立无援,没有办法代表凉州上书归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