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一强一弱(2)(第2页)
如此,也花费了三年,才把振汉军训练得七七八八,三年半才算完成了全部训练。
同时,周瑜也模仿护民军,早在刚一开始招募少年兵时,便建立了一支特战队。
拥有如此强大的振汉军,拥有足够的钱粮,民心也不错,还利用桓阶快速制衡了江南四郡的世家大族,可为什么就不攻取江东四郡呢?
原因有三:
第一个便是缺铁。
江南没有铁矿。
唯一的铁矿长沙冶(后世的湘潭铁矿),产量太少了。
而桓佑设计的曲辕犁、快纺机、快织机等物,都需要大量的生铁。
所以,为了保障振汉军的军粮、服装等,前期必须先发展农耕和纺织。
于是,振汉军兵器的更换,就排到了后面。
直到孙策割据江南四郡两年后,振汉军才开始更换兵器。
如果兵器都不行,那又如何与护民军正面厮杀?
而且,兵器质量还是比不上护民军。
质量不过关还不仅仅是因为长沙冶产量不足,更因为桓佑需要培养冶炼人员。
蔡成于东莱崛起时,墨家六子前来投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而桓佑就没有这样的好事。
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桓佑逐步培养相应的人才。
第二个原因,便是鲁肃为孙策制定的战略路线。
其核心之一,便是“交好曹操、影响江东世家大族”。
都联盟了,为何还要交好?
重点不在前面的“交好曹操”,而在后面的“影响江东世家大族”。
如果江东世家大族都心向孙策,想取江东四郡,随时都可以取。只要振汉军进入江东境内,到处都会有世家大族的响应。
现在江南四郡的田地多到耕种不完,没必要再占据江东。
而耕种不完,主要是因为缺少耕牛,耕种效率低。
这一政策也得到了桓佑的支持。
毕竟,江南缺少铁矿。按桓佑的估算,要武装好振汉军,而且还要把各种野战器械、攻城器械备齐,起码要六七年时间。
反正现在江南也不急。
成公子中毒而亡,内阁初立,雍凉反叛,北方四年五灾……
所有这一切,让护民军对江南采取了守势,从而给了孙策、桓佑、鲁肃等人足够的底气和缓冲时间。
不过,桓佑断言,如果北方不再发生大的灾难,朝廷一旦缓过劲来,必然进犯江南。
至于是先进犯江东,还是先进犯江南,或者是同时进军江东、江南,以桓佑的判断,必然是最后的选项:同时进军江东、江南。
为此,江南也要做好准备,而不能轻启与曹操之间的战火。
至于第三个原因,请各位看官允许本人先卖个关子,后面再说。
总之,当前江南一点没有进占江东的意思,反而还在不断强化双方的联盟。
以曹操的头脑和智慧,他如何不防着江南孙策?
可他也不敢点燃战火。
因为他虽然在扬州推行了新农体系,粮食不是很缺,但其他东西就极为缺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