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张家口市赤城县非遗-后城高跷、蚩尤与满足村传说、秧歌剧(第2页)
满族村落的文化记忆
赤城县独石口镇的青羊沟村与北栅子村,居住着清朝驻防八旗后裔。传说清初为戍卫长城隘口,部分吉林长白山旗人迁居此地,形成“上坊营”(北栅子)与“下坊营”(青羊沟)的驻防格局[原历史背景整合]。村内关姓家族世代流传“关公显圣救满营”“从侍从到将军”等故事,成为族群身份认同的精神纽带。这些传说以拟人化手法将历史事件与道德训诫结合,既凸显满汉文化交融,也彰显民间叙事的生命力[原整合内容]。此类口传文学于2023年列入赤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研究边疆民族史提供鲜活素材。
三、中所秧歌剧:移民文化孕育的戏曲瑰宝
起源与剧种融合
中所秧歌剧发源于赤城县镇宁堡乡中所村,由清代山西移民带入的戏班艺术发展而来,距今逾百年历史。这一剧种吸收山西梆子、北路梆子、秦腔、婉婉腔及河北梆子等唱腔特点,形成“刚柔并济、悲喜交织”的独特风格,2017年入选河北省省级非遗名录[原历史背景整合]。其行当分生、末、旦、丑四类,乐队以高音板胡、笛子、二胡为主奏,配以板鼓、铙钹、马锣等打击乐器,演奏极具北方戏曲的激昂韵味[原整合内容]。
民俗功能与代表剧目
传统演出紧扣农耕节令:元宵节每日两场、二月二“秧歌节”连演三日、农历六月十三专为祈雨的“龙王戏”等习俗,彰显戏曲与乡土生活的深度绑定[原整合内容]。代表剧目《过江》《真武爷出家》《赶三关》等40余部作品,多以历史演义、民间传奇为题材,兼具教化功能与娱乐价值。近年,当地通过重建戏班、录制影像资料等方式抢救濒危剧目,并尝试融入现代舞台元素以吸引年轻观众。
结语:非遗保护的当代使命
赤城县的非遗项目,从后城高跷的热烈舞步到蚩尤传说的悠远回响,再至中所秧歌剧的婉转唱腔,共同勾勒出一幅多元文化交融的民俗长卷。面对现代化冲击,赤城通过建立三级保护体系(县-市-省级)、数字化保存、文旅融合等策略,为非遗注入新生机。这些努力不仅延续了文化根脉,更赋予传统以时代意义,使赤城成为京津冀文化生态保护的典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