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684章 张家口市赤城县非遗-后城高跷、蚩尤与满足村传说、秧歌剧

张家口市赤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后城高跷、蚩尤与满族村传说及中所秧歌剧

赤城县作为张家口市的文化重镇,不仅以其壮美的山川闻名,更以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成为京北人文历史的活态见证。以下从民间舞蹈、历史传说、传统戏剧三大维度,详述“后城高跷”“蚩尤与满族村传说”及“中所秧歌剧”的文化价值与传承脉络。

一、后城高跷:舞动百年的乡土艺术

历史源流与表演特色

后城高跷,又称“高跷秧歌”,是赤城县现存唯一的传统高跷艺术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作为融合舞蹈、戏剧与杂技的民间艺术,它起源于古代百戏中的踏跷技艺,北魏石刻中已见高跷雏形。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伴随商贸繁荣与民俗活动兴盛,后城高跷迎来鼎盛期,成为京北劳动群众自娱自乐的重要载体,尤以春节、元宵庙会的表演最为隆重。

表演形式分为“踩街”与“撂场”。前者以行进式队形变化为主,如“别栅子”“龙摆尾”;后者则以固定场地的集体舞(“大场”)或角色对戏(“小场”)为核心,常见“男女盘肠”“掏葫芦分八字”等情节。角色体系沿袭传统,包括渔翁(姜太公)、陀头(武松)、丑婆(老座子)、白素贞、青蛇及成双对青年男女,服饰色彩艳丽,兼具戏曲行头的程式化与民间生活的写意性。道具制作讲究,木跷需选用榆木、山杨木等硬韧材质,以确保安全性与表演灵活性。

艺术价值与当代传承

后城高跷以“扭、稳、浪、俏、哏、相、逗”为艺术精髓,舞姿雄健豪放,伴奏锣鼓炽烈,乡土气息浓郁。文武跷分野鲜明:文跷重情节表演与诙谐互动,武跷则以高难度技巧(如单腿跳跃、翻跟头)展现惊险美。2022年,其入选张家口市第七批非遗名录,成为赤城民俗文化保护的重点项目。尽管面临传承人老龄化问题,当地通过组建业余鼓队、纳入校园美育课程等方式延续这一民间艺术的活力。

二、蚩尤传说:神话与历史的交织

赤城与蚩尤的文化渊源

赤城古称“蚩尤城”,《大元一统志》《畿辅通志》等文献记载其为蚩尤部族聚居地。传说中,蚩尤在“涿鹿之战”前曾于此屯兵练兵,因天降大雨发现金属矿脉,开启兵器冶炼之术,被后世尊为“兵主”“战神”。地名考证显示,“蚩尤寨”“赤城北山”等地标承载了蚩尤部族的军事活动记忆,如北山现存夯土遗迹及“蚩城”演化为“赤城”的语言流变痕迹。隔河寨景区更因相传为蚩尤驻扎地而成为历史传说与自然奇观融合的文化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