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676章 保定市定州市非遗-缂丝织造、子位吹歌、定瓷烧制、架鼓

保定市定州市非遗:缂丝织造、子位吹歌、定瓷烧制与架鼓的文化交响

保定市定州市,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孕育了众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缂丝织造技艺、子位吹歌、定瓷烧制技艺与架鼓,作为定州市非遗文化的杰出代表,各自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文化交响。

一、缂丝织造技艺:织中之圣的千年传承

缂丝,亦称“刻丝”“克丝”,是以蚕丝为原料,采用“通经断纬”传统技法织造而成的高档手工艺品。定州缂丝,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被誉为“织中之圣”“一寸缂丝一寸金”。其织造技法独特,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通过勾、盘、戗等技法,使花纹图案呈现出镂刻般的立体效果。

北宋时期,定州缂丝达到鼎盛,成为皇家御用之物。据《鸡肋篇》记载:“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当时,定州缂丝不仅工艺精湛,而且题材广泛,涵盖花鸟、建筑、宗教等内容,深受帝王和贵族的喜爱。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定州缂丝逐渐衰落,至清代以后,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尽管如此,定州仍有一批缂丝艺人坚守传统,传承技艺。近年来,在省级传承人程苗欣等人的努力下,定州缂丝通过服装、手包等创新应用,实现了活态传承,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子位吹歌:冀中平原上的交响乐

子位吹歌,是冀中吹歌的代表,因其产生与发展的中心地在定州市子位镇而得名。它起源于秧歌和吹歌发祥地冀中平原,约有两百年的历史。子位吹歌以管子为主,配以唢呐、笙、笛子、板胡及锣、鼓、镲等打击乐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器乐演奏形式。

子位吹歌的曲调丰富多变,或高亢激越、声似裂帛,或婉转悠扬、如泣如诉,或苍劲悲凉、幽咽沉郁。其演奏形式多样,包括坐吹、行吹、边演边吹三种。坐吹多用于新妇坐堂或丧家守灵;行吹则用于迎亲等场合,边走边吹;边演边吹则为演艺性质,主要为招徕观众。

20世纪40年代,民间管乐演奏家杨元亨来到子位镇教习吹歌,使子位吹歌迎来了鼎盛时期。当时,习得吹歌技艺的人数达到了200余人,镇里成立了吹歌班,众多人才被吸收到国家级专业团体。改革开放后,老艺人们自发组织镇里的青少年练习吹歌,使子位吹歌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2008年,子位吹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成为定州市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