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保定市安国市非遗-药市、老调、药膳、中药材炮制、烧鸡
保定市安国市非遗文化:药市、老调、药膳、中药材炮制与烧鸡的文化交响
保定市安国市,这座被誉为“千年药都”的古城,不仅以中药材交易闻名遐迩,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药市的喧嚣到老调的激昂,从药膳的滋养到中药材炮制的精湛,再到烧鸡的醇香,安国市的非遗文化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了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安国药市:千年药香的传承与繁荣
安国药市,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药王庙的修建,不仅是为了纪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二十八宿将之一邳彤,更成为了药市繁荣的起点。南宋咸淳年间,药王庙因皇封而声名远播,逐渐形成了香火会,进而演变为药材交易庙会。自此,安国药市开启了其辉煌的历程。
药市有着独特的参拜礼仪和游艺活动,如演戏、抬大供、献鼎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药市的文化内涵,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明清时期,安国药市逐渐形成了“十三帮”“五大会”等商帮,管理市场的“安客堂”也应运而生,安国自此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药材交流中心,被誉为“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
如今,安国药市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庙会文化,更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每年的药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商云集于此,进行药材的交易和交流。同时,药市还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如中药材展览、药膳品尝等,让游客在体验药市繁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安国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安国老调:激昂唱腔中的历史回响
安国老调,作为河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以其高亢激扬的唱腔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起源于元末明初的白洋淀地区民间小调“河西调”,清雍正年间随药材贸易传入安国,吸收了丝弦戏与白洋淀老调的特点,至光绪初年形成了独立的剧种“南路老调”。
安国老调的唱腔结构丰富多样,包含头板、二板、尖板等多种板式,能够表达出各种复杂的情感。其伴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以板胡、二胡为主,武场则以板鼓、大锣为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激昂热烈的戏曲氛围。安国老调的行当体系也十分完备,涵盖生旦净丑,能够演绎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剧目。
近年来,安国老调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专业剧团的成立和唱腔的改革,让安国老调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安国老调还积极与其他戏曲剧种进行交流与合作,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技巧,使其艺术魅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安国药膳:药食同源的智慧结晶
安国药膳,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周礼》中就有专为周天子制作保健膳食的记载。而《黄帝内经》中“药以祛之,食以随之”的论述,更是阐明了药疗与食疗的紧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