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保定市高阳县非遗-烧鸡、殷家凉皮、短拳、于堤长拳会(第2页)
三、高阳短拳:磨盘八卦的刚柔之道
历史脉络:从江南武举到冀中非遗
高阳短拳起源于清代乾隆十五年,由江苏武举人苏风传入。经百年发展,形成以“贴身短打、形意结合”为核心的武术体系。民国时期,传承人翟树功、王兆普将拳术与家国情怀结合,推动其社会影响力提升。2017年,该项目入选河北省第六批非遗名录,成为高阳“武术之乡”的文化名片。
技法特色:短促发力的实战哲学
高阳短拳的攻防体系遵循“三寸不接,七寸不打”的贴身准则:
动作结构:套路短小精悍,强调肩肘胯膝的“顶缠”发力,如“八极小架”仅十二式却蕴含八种攻防技法。
器械对练:涵盖刀枪剑棍等传统兵器,其中“阴把春秋枪”以反手握枪为特色,被誉为“短拳中的长兵”。
养生价值:融合内家拳发力特征,通过“伏虎桩功”等训练提升身体协调性,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练习。
传承路径:从武校到校园的普及之路
传承人彭占山自2000年起在边家务村设立青少年武术培训基地,累计培养学员超2000人。2020年代,高阳县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覆盖5000余名学生。2024年至2025年,该县连续举办七届武术(短拳)汇演,吸引京津冀数十支队伍参赛,推动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
四、于堤长拳会:秘宗血脉的武美传承
历史渊源:秘宗拳的二百载演化
于堤长拳会起源于清代秘宗拳,已有近200年历史。村内练武之风盛行,并衍生出融合戏剧表演元素的《大闹满春园》花会。该项目已入选高阳县县级非遗名录,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
技法风格:灵、活、劲、闪、挪的武美哲学
于堤长拳讲究“以巧破力”:
动作特点:功架优美、拳法舒展,包含“文场”(表演)与“武场”(实战)两种形式。
文化融合:吸收戏曲身段,如“云手”动作借鉴京剧台步,实现实用与表演的统一。
社会功能:既是强身健体的技艺,也是村际交流的媒介,每年元宵节举办的“长拳展演”吸引周边村庄数千人观看。
当代实践:红色土地上的非遗活化
于堤村作为抗美援朝英雄解秀梅的故乡,将长拳展演与红色教育结合。2025年元宵节,村内在解秀梅小学操场举办长拳展演,全村各族群众共庆佳节,通过“武术+红色文化”的模式,赋予非遗项目新的时代内涵。
五、非遗双璧的文化启示
高阳的烧鸡与凉皮、短拳与长拳,共同构建了“食以养身、武以强魂”的文化生态。田家烧鸡的标准化生产与殷家凉皮的创新改良,展现了传统饮食技艺的现代转型;高阳短拳的校园普及与于堤长拳的民俗展演,则凸显了武术非遗的活态传承。这种“味觉记忆”与“身体记忆”的双重传承,不仅丰富了高阳的文化底蕴,更为非遗保护提供了“生活化传承”的典范——当烧鸡的香气弥漫街巷,当拳脚的劲风掠过广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对“根”与“魂”的永恒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