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保定市高阳县非遗-石磨水代香油制作、喜花饽饽面点制作
保定市高阳县非遗:石磨水代香油制作与喜花饽饽面点制作的文化密码
在保定市高阳县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其中,石磨水代香油制作技艺与喜花饽饽面点制作技艺作为高阳县传统技艺的代表,不仅承载着当地人民的饮食智慧,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一、石磨水代香油制作:低温物理的匠心传承
工艺溯源:千年技艺的现代回响
石磨水代香油制作技艺起源于三国时期,晋代《博物志》中已有其用于烹饪的记载,至明清时期更因《本草纲目》详述其药用价值而成为上等植物油。高阳县南于八村的梁氏石磨水代香油制作技艺,以“低温物理加工”为核心,完整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其核心工序包括选料炒籽、石磨细磨、兑浆搅拌、震荡分油四步,全程无化学添加,仅依靠物理原理实现油脂纯净提取。
工艺密码:温度与时间的精准博弈
选料炒籽:选用湖北或河南白芝麻,经簸箕除杂、清水漂洗后堆闷均匀吃水。炒制时需“先急火后缓火”,当芝麻呈黄褐色时迅速出锅,簸去焦末,确保香气与营养不流失。
石磨细磨:将炒酥的芝麻趁热放入石磨,以60-65c低温缓慢研磨,形成细腻均匀的芝麻浆。相较于金属机械研磨,石磨的低速运转减少了对芝麻纤维结构的破坏,保留了更多挥发性香味物质。
兑浆搅拌:按芝麻与水1:0.85的比例加入90c以上开水,分三四次搅拌,利用油、水、渣滓的比重差异使油脂上浮。此过程无需化学溶剂,仅通过物理沉淀即可去除80%以上的铅、镉等重金属。
震荡分油:用面杖或葫芦在油渣浆中上下震荡,促进小油滴结团浮出。连续三次撇油后,香油呈现清香透明的特质,而剩余油渣可制成酱油、点心馅等,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品质优势:科学数据下的营养密码
研究表明,石磨水代法提取的香油中,香气成分含量比高温压榨工艺高30%-50%,维生素e含量达50mg/100g(是压榨法的1.8倍),芝麻酚保留率超过95%,亚油酸、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无高温氧化风险。其成品达到国家一级食用油标准,成为高端食品加工与健康食品开发的理想选择。
二、喜花饽饽面点制作:面塑艺术的吉祥寓言
历史脉络:从宫廷贡品到百姓餐桌
喜花饽饽源于清朝末年,由山东迁至辽南的王氏家族以面艺谋生,后传入高阳地区。清代宫廷御膳房专设“饽饽房”,以头道面蒸制刻印的面点,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如今,高阳喜花饽饽以“造型美、好消化、易保存”的特点,成为结婚、过寿、金榜题名等人生重要时刻的必备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