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邢台市任泽区非遗-太极拳、小洪拳、宫灯、剪纸、红泥制陶
邢台市任泽区非遗瑰宝:太极拳、小洪拳、宫灯、剪纸与红泥制陶的文化密码
在邢台市任泽区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太极拳的刚柔并济、小洪拳的实战精髓、宫灯的璀璨光影、剪纸的细腻纹样与红泥制陶的质朴器物,共同编织出一幅多元共生的非遗文化图景。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成为任泽区文化传承的活态基因。
一、王其和太极拳:刚柔并济的武学哲学
历史溯源:从清末民初到世界非遗
王其和太极拳形成于清末民初,由河北任县(今邢台市任泽区)人王其和融合武式、杨式太极拳技法创编而成。其拳架结构采用武式下盘紧凑步法,上身保持杨式舒展风格,行拳遵循自然步原则并强调内气贯通。2014年,该拳种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作为“太极拳”联合申报项目组成部分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技艺精髓:内外兼修的修炼体系
王其和太极拳的修炼体系以“德、真、悟、恒”为要旨,注重形意兼备的演练方式。其核心技术包括无极桩内功训练、螺旋多变的手法以及逢进必跟、逢退必撤的步法。拳架中立掌如刀的姿势与眼神领先的动作设计,体现了“心神、气力、形体协调统一”的武学理念。第三代传承人李剑方通过设立艺术工作室,推动太极文化与和合文化、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并实施“太极拳进中央党校”等公益教学项目,形成覆盖全国17个传习所和500余个辅导站的传承网络。
二、任泽区小洪拳:实战为魂的武术传承
历史脉络:三百年传承的武术大系
任泽区小洪拳发源于辛店镇象牙寨村,由清朝光绪年间武术家王老重融合大洪拳、小洪拳、梅花拳等流派创编而成。第五代传人马春怀以“会英班”为旗号,将拳术推广至唐山庙会等场景,形成“手不懈怀、接打顺势”的实战风格。该拳种至今已传承300余年,其器械套路中的子母棍、燕青刀等技法,仍保留着“远踢近打贴身摔”的原始攻防特征。
技艺特点:刚柔相济的武术美学
小洪拳的拳术风格体现“硬”字当先,招法讲究高蹦低咂当中挎、迎打截打连续打。器械对练中,刀术的“起如闪、收如电”与枪术的“蛟龙缠身”形成鲜明对比。现代传承人通过“六进”(进机关、校园、企业等)模式推广拳术,在邢台市第三中学等院校设立特色课程,使传统武术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
三、骆庄宫灯:光影交织的产业传奇
历史沿革:从明清手艺到现代产业
任泽区宫灯制作始于1900年,2013年被列入邢台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骆庄乡达二村作为核心产区,已形成从灯座生产到钢丝骨架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现代宫灯在传统竹条结构基础上创新使用钢丝材料,并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销售,产品远销北京、内蒙古等地,年产值逾6000万元,带动周边2000余名群众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