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的杨艳茹 作品

第631章 邢台市临西县非遗-潭腿、手工挂面、贡砖烧制、饼卷肉制作

邢台市临西县非遗:潭腿、手工挂面、贡砖烧制与饼卷肉制作的文化交响 在邢台市临西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天空。潭腿的刚劲、手工挂面的柔韧、贡砖烧制的厚重、饼卷肉制作的鲜香,共同构成了临西非遗的独特图景。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潭腿:千年武魂的传承与革新

历史溯源:从龙潭寺到全国武林

潭腿,又称临清潭腿,其历史可追溯至五代时期。当时,后周名将昆仑大师隐居于临西尖冢镇龙潭寺,融武、医、易于一体,创编了这门以腿功见长的军旅拳术。据《武备志》记载,宋初全国武术大会上,潭腿与“太祖长拳”分列第二、第一,自此“南拳北腿”格局形成。龙潭寺作为发源地,至今仍留存着“黑龙潭”与“龙眼井”的传说,为潭腿增添了神秘色彩。

技艺精髓:腿法与内功的完美融合

潭腿以“三分拳,七分腿”为核心理念,强调“拳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其腿法包括踢、撩、扫、点、弹等,配合36罡、72地煞连环腿,招式多变,攻防迅疾。训练体系涵盖势法、练法、桩法、内功、外功五大板块,其中“三圆桩”“单鞭桩”等桩功要求习练者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内外兼修。例如,演练“十路古规潭腿”时,需在起伏转折中保持节奏清晰,展现北方拳派刚劲有力的特点。

当代传承:从民间到国际的跨越

近代,潭腿流传至北京后发扬光大。1989年,北京武术协会成立临清潭腿研究会,入会弟子达3000人,并在临西县建成“临清潭腿训练馆”与祖师殿——昆仑殿。如今,潭腿第99代传承人李正国通过非遗进校园、国际交流等活动,推动潭腿走向世界。2022年,他入选河北省第六批省级非遗传承人名单,为这一千年武魂注入新活力。

二、手工挂面:指尖上的千年诗行

历史脉络:从宫廷贡品到民间美食

临西手工挂面,尤以尖冢村王氏空心贡面为正宗。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万历初年,王氏十八世祖王恒创制空心挂面,十九世廷铨公完善工艺后,随大运河传入皇宫,被万历皇帝封为贡面。文革时期,这一技艺几近失传,改革开放后,王氏第二十二代传人王敬达使其重焕生机。2009年,手工挂面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北省非遗名录。

工艺精髓:二十九道工序的匠心独运

手工挂面选用当地“白芦芦头”“大白芒”等优质小麦,经洗净、磨粉、过筛后,配以精盐、鸡蛋等辅料和面。制作需经过和面、五醒、一轧、二切、三搓、二盘、二拉、挂杆、晾晒等二十九道工序,全程18小时纯手工完成。成品挂面细如发丝、洁白中空,入锅即熟,久煮不烂,因自然阴干而不烘烤,保留了原始麦香与营养。

当代创新:从传统作坊到现代产业

王敬达创立的京卫手工挂面厂,已发展为年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他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参与生产,同时开发贡面、福面等系列新品,远销全国。2011年,王敬达获评“邢台市文化手工艺领军人物”,其作品多次在省级非遗展演中获奖,成为临西文化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