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 作品

第511章 清朝如何统治、瓦解蒙古(第2页)

亦用小王子代指部落,打来孙被俺答汗逼的被迫东迁后,明朝逐渐弃用小王子称谓,改称:土蛮部。

“隆庆和议后,俺答汗受封顺义王,他才暂熄了入主中原的野心,转而将目光投向吐蕃与西宁州。”

“彼时黄教在两地根基已成,俺答汗为巩固统治,主动皈依黄教。”

“万历六年,他亲赴仰华寺会晤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并赠予尊号,又自号‘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倾力推动黄教在蒙古传播,至今已近两百年。”

红莲直视和珅,“老爷将此归功于建奴,岂非可笑?”

“若按此说,非是建奴灭了蒙古血性,乃是蒙古人自断臂膀,自掘坟墓!”

和珅脸上恰到好处地露出一丝惊讶,仿佛第一次听闻:“哦?可听那酋首乾隆言道,此乃历代建奴酋首效法唐太宗故智,从史书中觅得的妙策。”

和珅话锋一转,带着惋惜,“唐太宗遣文成公主入藏,携佛经佛像,亦是此理。”

“可惜那时吐蕃强盛,入藏之佛教亦非今日之黄教……时移世易,可惜,可惜啊。”

和珅摇头叹息,“红莲姑娘见识非凡,对此想必另有高论?”

红莲心知肚明这是和珅的试探,却浑不在意,朱唇轻启,娓娓道来:“黄教,不过是草原衰落诸多诱因中,微不足道的一环罢了。”

“自洪武立国,那横跨欧亚的庞大蒙古帝国便已分崩离析,沦为松散的部落联盟。”

“内部内斗不休,相互倾轧,外有大一统王朝的持续压制。”

“海上丝绸之路,握于大明之手,后又被建奴接手。”

“陆上丝绸之路,则被崛起的红毛夷人掌控。”

“草原物产贫瘠,生活所需仰赖劫掠或贸易,若还有劫掠之力,隆庆年间俺答汗又怎会甘心只做个顺义王?”

“建奴的控制手段,远不止宗教一途!”

红莲语气转冷,如数家珍:“其一,军事威慑!”

“如同在中原广筑满城、派驻驻防八旗,在草原亦是划分旗地,隔绝各部联络,更驻军监视,刀锋悬顶。”

“其二,政治捆绑!”

“高唱满蒙一体,世代联姻。”

“将那建奴皇帝,塑造成八旗之主、中原皇帝、蒙古大汗的三重身份,将蒙古贵族牢牢绑在其战车之上。”

红莲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这最后,也是最为阴毒致命的一环,便是一家名为大盛魁的商号。”

“此商号垄断了整个草原贸易,中原的茶叶、铁器输往草原,草原的牛羊马匹售往中原,皆需经其之手。”

“其盘剥之狠,定价之权,如同扼住了草原经济的咽喉!”

和珅适时打断,带着一丝刻意的质疑:“红莲姑娘,有些言过其实了吧。”

“据老爷所知,这大盛魁不过是康熙年间,由山西三个小贩王相卿、张杰、史大学所创,与建奴朝廷何干?”

“哦?”红莲拖长了音调,那嘲弄之意几乎要溢出来。

“老爷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盛魁有个浑号,唤作‘半个归化城’,剩下那半个,则由元盛德与天义德两家分占。”

“这三家商号,明面上的东家确是晋商。”

红莲凑近和珅耳边,吐气如兰,话语却冰冷刺骨,“建奴能入主中原,天时占三分,投降汉军占三分,余下那三分功劳,当属晋商。”

“这三家商号,真正的大东家是建奴内务府,二东家是蒙古王公贵族,那跑腿干活、顶在前面的山西小东家,不过是摆在台面上的傀儡罢了。”

“老爷您总管内务府,难道每年腊月封印之前,不曾细细查核这三家的账目,核算其惊人收益,去向那乾隆老儿报喜邀功么?”

和珅脸色骤然一沉,方才的慵懒戏谑一扫而空,猛地坐直身体,目光如冰锥般刺向红莲。

“姑娘既知如此秘辛,绝非等闲之辈,一日夫妻百日恩,一日露水,也算缘分。”

“姑娘若不愿坦言相告,直言便是!方才何故虚言搪塞、戏弄和某!”

红莲却丝毫不惧,反而抿嘴浅笑,俏丽的脸蛋适时飞起两朵红云,眼眸似含春水,娇声软语道:“老爷息怒~奴家何时搪塞戏弄于您了?”

那副无辜的模样,足以让任何不知深浅、底细的男人心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