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 作品

第511章 清朝如何统治、瓦解蒙古

天幕光影流动,映得帐内光怪陆离。

床榻上,和珅喉间一声轻咳,打破了短暂的沉寂。

“小娘子,依你之见,这宗教究竟是善是恶,是福是祸?”

“老爷唤奴家红莲便好。”

红莲掩唇轻笑,眼波流转间带着狡黠,反将一军,“奴家倒想先听听老爷的高见呢?”

“高见谈不上,老爷我嘛,觉得这玩意儿妙得很。”

“自商周以降,中原膏腴之地,何曾真正摆脱过草原豺狼的觊觎?”

和珅语气沉凝下来,手指在空中虚划,如同指点江山。

“秦有蒙恬筑长城,囤兵戍边。”

“汉有卫青出塞,冠军侯封狼居胥,何等壮烈!”

“然汉末三国鼎立,司马氏窃国,旋即引发八王之乱,终致五胡铁蹄踏破山河,我汉家儿郎竟沦为两脚羊,此乃血泪之痛!”

“乱世烽烟数百年,至隋唐方有转机。”

“文帝杨坚,被尊圣人可汗。”

“太宗李世民,忍渭水之耻,卧薪尝胆,终平西域,设安西都护,荡草原,破薛延陀,铁勒诸部内附,成就天可汗之威名!”

“唐末藩镇割据,两宋积弱,最有望收回燕云十六州之时,却在朱仙镇,被十二道金牌生生断送了岳王爷的北伐!”

“北边的辽人、金人,南边的宋人,西边的夏人,最终皆被草原崛起的蒙古铁蹄碾为齑粉!”

“幸赖大明太祖高皇帝,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衣冠,太宗文皇帝五征漠北,扬威塞外,方换得数十年太平!”

“可恨土木堡一役,英宗被俘,瓦剌兵临京师城下,及至隆庆开关,局面才稍有好转。”

“到了明末,流寇蜂起,吴三桂引建奴入关,草原上的蒙古人,眼见中原板荡,那早已熄灭的恢复大元的野望,便又如野草般滋生。”

和珅话锋一转,带着强烈的讽刺:“可结果呢?”

“他们非但未能重现祖上荣光,连前明时南下打草谷的本事都丢得一干二净了。”

和珅低头,对着红莲戏谑地一挑眉。

“红莲觉得,这是为何?莫非因建奴是东北蛮夷,蒙古是草原蛮夷,便惺惺相惜了?那辽金亦是蛮夷,铁木真、忽必烈可曾有过半分客气?”

不待红莲回应,和珅自问自答,声音斩钉截铁:“根子,就在建奴在蒙古大力推行的黄教上!”

“贵族之家,五子必送二子以上出家,牧民之家,亦必有一成年男子剃度。”

“出家者,不得娶妻生子。”

“广建寺庙,布施无度,设立政教合一的喇嘛旗,将那活佛捧上云端,地位尊崇。”

“出家即可免徭役、赋税、兵役!”

“有此等好处,谁还愿持刀跨马?所以出家人数,远逾定额!”

和珅嘴角勾起冷笑:“道家修今生,佛家修来世。”

“那套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来世福报的说辞,用来麻痹人心、消磨斗志,简直是无上利器。”

“让那些曾经弯弓射雕的汉子变得温顺如羊,甘于忍受,便于朝廷掌控。”

“就这样,一个曾令后人口中的欧亚大陆颤抖、建立起横跨万里帝国的蒙古,生生被这黄教,变成了和北京城里那些提笼架鸟的铁杆庄稼一般,只知混吃等死的废物。”

“所以啊,老爷我说这宗教好,好就好在它能让刁民变顺民,是朝廷手中一根无形的缰绳。”

红莲唇角微弯,那笑意却未达眼底,反而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弄。

她微微摇头,声音轻柔却带着针锋相对的锐利:“老爷真当红莲是不谙世事的小女儿,拿这等官面文章来哄骗么?”

“前元之时,草原僧人介入俗务过深,娶妻纳妾,淫乱寺庙,乌烟瘴气。”

“宗喀巴大师见此乱象,于永乐七年主持宗教改革,整肃教风,严令僧人不得婚娶,创立格鲁派,即今日之黄教。”

“黄教在草原盛行,亦非建奴之功。”

“孛儿只斤·俺答,史称俺答汗,此人何等枭雄?击败瓦剌、兀良哈,占据河湟之地,逼得蒙古宗主大汗打来孙东迁辽河套,嘉靖二十九年更是兵围北京。”

河湟之地:即青海,明朝及清朝前中期称“西宁”。

孛儿只斤·达赉逊,亦译为:打来孙、打赉逊、打来素、打来宋、他赉孙阔通、小王子等。

这个小王子,不是和正德打过仗的那位小王子。

明朝官方文献中对蒙古可汗直系继承者都称为: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