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杨广诡辩,周黍易入白莲(第2页)
~~~
清朝,乾隆末年。
江南。
“原来大……嗯,前……嗯,几百年前服劳役是这样的啊?”
冯缇默一句话,两处停顿,声音卡在喉间。
大明不能说,前朝也不能说。
说了就是心怀大明、意图谋反,按律灭族。
他低头苦笑,还好不是早些年间,那时候明天、清水都不能说。
与人交流,都只能用手比划。
旁人听名字,总道冯缇默家该是书香门第。
见他打扮,又道他父母或是家道中落。
其实不然,他父母皆是目不识丁的农户。
用赵德汉的话来说:冯缇默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和文人不沾边。
乾隆二十三年,江南民间发生了一件不起眼的诈骗案。
有个游方和尚,行走在乡间,不念经、不做法事、也不驱邪治病。
只做一件事,帮人取名。
十文钱,就可以帮人取名、改名,选一个文绉绉的名字。
“李狗子,王二蛋,贱名好养活。”
“你这个和尚,哪怕给我念两句佛经,说一句佛祖保佑,我也舍得给你些斋饭。”
“那爷爷给你取个花和尚的法号,你会给我十文钱吗?”
刚开始进展并不顺利,十文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但十文钱取个名字,实在不划算。
就像如今,有人对你说:给我十块钱,我帮你取个网名。
你只会认为这个人要么穷疯了,要么把你当傻子。
但没过几天,不知从何处传出一个流言,县衙每天征劳役,都是按照名字选的。
名字越简单,越好写,越容易被征。
县衙的师爷们每天要写上千字,为图写字轻松,李二、王三、张四之辈最易被选中。
于是乡民蜂拥改名。
偌大一个江南,难道只有游方和尚能取名?
当然不是!
但他胜在便宜。
不然找谁,难道去找读书人?
开玩笑,十文钱都不一定能找个算命先生取名,更别说读书人。
游方和尚也没坐地起价,还是只收十文钱。
但他只待了三天,帮两百余人取了名。
忽而声称与江南缘法已尽,要继续游历天下,从此踪影皆无。
冯缇默就是其中一名受害者。
名字改了,劳役也没躲过。
冯缇默正懊悔间,身旁好友轻笑,“咱们大清朝,其实也有这样的法律。”
说话这人是个眉目清秀的青年,身着补丁布衣,却透着一股书卷气。
服劳役之时,冯缇默与此人相识。
这人名叫周黍易,母亲是王家少爷的奶娘,陪少爷读过几年族学。
长大了些,因为男生女相、长相秀气,连累母亲和他一起,被主母撵出家门。
“啊???那我怎么……”
周黍易忽而凑近,压低声线,“赈灾那年,粥里有沙土,米是陈米、坏米。”
“可县老爷说掺沙土、用坏米,是怕好吃懒做之人来抢赈灾粮,只有灾民不会介意坏米做的粥,也不会介意里面有沙土。”
“屁!都是狗屁!难道朝廷给的赈灾粮都是坏米?”
“不是!朝廷给的都是好米,足额足量!可这米还没出库房,就要少一成,沿途官员还要层层盘剥。”
“到了灾地,官商勾结,仅剩的好米也被换成坏米,坏米给灾民,好米换个布袋,又运回京城售卖!”
“还有那不要脸的县官,灾民想喝粥得能背出《弟子规》。”
“能背出来的才是顺民,不会背的就是刁民!”
“刁民就是乱民,乱民就不是灾民,不配喝粥!”
“狗官!贪官!”
周黍易声音渐厉,冯缇默连忙环顾四周,低声劝道:“周大哥,大逆不道的话可不能说啊。”
周黍易却似豁了出去,“更大逆不道的我都敢说!我要造反!”
冯缇默大惊,连忙捂住他的嘴,“周大哥,我还想多活两年呢。”
“我准备去勋阳府,你要去吗?”周黍易按住冯缇默的手,眼底泛起寒光。
冯缇默脊背发凉,“周大哥,你真要造反啊?”
周黍易点头如锤:“朝廷不编户齐民,不发土地,他们便只能做流寇,但若有人牵头……”
勋阳府,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特别行政区。
不过和今天的特别行政区相反,勋阳府是流民天堂。
明朝成化年间,此地有数十万流民。
三个人凑在一起都有一个点子王,更何况数十万流民凑在一起。
数十万流民,横跨数省。
东起河南漯河、湖北簰州湾、湖南岳阳一线,西到甘肃与陕西交界处。
南起湖南岳阳至重庆云阳一线,北到陕西洛南至河南漯河一线。
明朝是公文办公制度。
百里侯也好、千里侯也罢,无故不得出辖区。
打个简单的比方,比如成都的武侯区和锦江区,二者以锦江为界。
民间可以自由往来,但官员不能跨过锦江,越界违反大明律。
那假如贼人在武侯犯事,逃到锦江怎么办呢?
武侯县官给衙役牌票,再给锦江县官一封公文。
有个贼人在我辖区犯事,逃到你的辖区,我让衙役拿着牌票前来捉来,请你协助。
听起来就和现在警察异地抓捕的流程差不多。
但这是数十万流民,横跨数省。
而且水路复杂,陆路崎岖,四周环山,偏偏还地处要塞,不能不管。
可是谁牵头处理?怎么处理?
所以在成化十二年,明廷为了解决百万流民的问题,设立勋阳府,并派遣巡抚,特事特办。
首任巡抚叫原杰,他以左副督御史身份兼任此职,因此官署也叫督察院。
统辖湖广、河南、陕西、四川边区六十余州县。
为了加强对流民的军事管制,还让湖广行都司进驻郧阳。
行都司是明代在边疆、要地设立的地方最高军事管理机构。
可以简单理解为今天的省军区。
原杰到任,剿抚并重。
给流民附籍,让他们成为编户之民。
初到的流民,没有资产以及平时顽劣的,将他们驱回故乡。
而那些附籍的流民,则划给临近各县,给土地,并轻额定田税。
计划是好的,执行是好的,但挡不住天灾人祸。
明朝后期,那地方又成了流民天堂。
到了清朝,大清在辽东的政策就是杀光无谷之人。
从努尔哈赤到宣统,一脉相承,从未改变。
但是,清朝官员是历朝历代最爱养寇自重的。
同时,清朝不信任汉官,没有朝廷的命令抚慰流民,给流民编户齐民,发土地,属于招揽民心、意图谋反。
顺治初年,此地就有百万流民盘踞,到了乾隆时期,此地盘踞流民不下于三百万。
分地,分谁的,分你汉人士绅的还是分我大清八旗的?
就只能杀。
但清朝军队,没有朝廷命令,不能越境。
还是以武侯区和锦江区为例,武侯区的反贼跳进锦江,游到锦江区,你就不能追了。
当然,你也可以怀揣着一颗忠君之心,一路追杀。
但你猜,清朝皇帝是相信你有忠君之心呢?还是会觉得你有不轨之心呢?
乾隆晚年,虽然清朝的军队战斗力已经不太行了,但杀流民还是能轻松办到的。
不过满蒙八旗、汉八旗、绿营,都不愿意去杀流民,除非他们占据了县城。
因为杀流民没油水。
流民占据县城,可以收一份当地士绅孝敬。
不给孝敬,就不进攻。
攻破县城还可以不封刀、抢一波。
但这群流民没攻占县城,盘踞的地方穷的只剩人了,一条裤子几人穿。
抢他们,还不如在县城收保费,起码没危险。
所以,冯缇默一听勋阳府的名字,就知道周黍易是下定决心造反。
因为那里,有白莲教。
据民间流言,白莲教的总坛就在勋阳府的大山里。
“人死鸟朝天,不死万万年。”冯缇默想起从小到大受的苦。
父亲饿死,母亲生病,没钱治,借高利,没治好。
母亲死了,自己欠一身债,到现在都还没还清。
穷成这样,媳妇是肯定没有的。
全身上下只有这条命值钱。
而这条命,也不过一二两银子。
冯缇默有个同乡,被王地主的儿子打死,家人闹上县衙,结果就赔了二两银子。
同乡家人认了,二两就二两。
但这二两银子拿到手只有五百文。
县衙的师爷、衙役,难道帮你免费要钱?
师爷拿一两,衙役分五百文。
至于县太爷,王家另有孝敬。
否则打死人,怎么可能赔二两银子就解决了。
一条人命,才值五百文!
改名那日,游方和尚念经般的低语仍在耳畔:名可改,命可改,但改不了世道。
冯缇默一咬牙,“博个公侯万代!老子也要当人上人。”
冯缇默和周黍易,都以为自己是受了天幕视频影响,才会生出造反之心。
殊不知即便没有天幕,在原本的历史上,数年后,他们会成为白莲教徒。
嘉庆元年,在湖北当阳起兵反清,攻破县城。
二人还被当地文人记在笔记里,说二人牲畜不如、杀人如麻,因为他们攻破县城之后,将没来得及逃跑的士绅、地主、官员统统斩首,挂在城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