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修仙者 作品

第637章 我不愿意(第2页)

国师站在百姓那边,大王也针对他们。

如今太子更狠,年纪轻轻对他们的印象就差得不得了……

这未来……好像一片灰暗?

相比之下,国师和黄帝的话题没人在乎了。

百姓都因太子的话在想着究竟是谁在搞坏,想来想去都把矛头指向了朝中那些官吏和贵族,只有他们最符合太子所说的人群。

至于这些被点到的贵族……

“爹,要不我们投了算了?”

一处宅院里。

一个青年拿着报纸,对着自家老爹抱怨道:“你老说国师只能猖狂一时,老说忍忍就过去了,我们家业大耗得起……但你能耗得过太子吗?我都没信心耗过他。”

有时候,成功最大的因素不是你有多能干,而是你能活多久……

这一点,三国某位人物肯定能作证。

而青年此刻就感觉自家完了……

他可是知道自家事情的,隐匿田亩和人口都是轻的,之前违反律令强迫佃农无偿劳作的事他们家其实也参与了,但在最后关头,他老爹感觉气氛不对劲直接将参与的旁系子弟和所有知情人全杀了,其中甚至包括一个庶子。

他们家的人在工作上,也都属于那种敷衍了事的。

我把工作干完,到下值就走人,谁也不理。

反正我们有爵位,祖上有功劳,只要我明面上没有犯错,谁也抓不了我。

所以他们家不仅属于传统贵族的一员,且是对国师那种提拔百姓的思想很不爽,只是碍于权势地位没办法明面上反对而已,却一直都在消极对待。

老爹总说着国师会是下一个商君。

但现在看来,屁的下一个商君。

国师和王族好得穿一条裤子,以至于太子都自发在的报纸上为国师说话了——他们不认为那是大王授意的,都认为那是太子的个人行为。

可报纸能刊登,不就等同于大王默认了吗?

太子已经不可能向着他们了,难道要再去等下下代君王?

他们还能等到那个时候吗?

“爹,我仔细想了想。”青年说:“大王和国师不就想要释放人口、把田地分出去吗?大不了我们不要了,商行和我们做官的俸禄加起来每年上千万钱的利润,还怕养不活我们?”

中年男人看了看自己的儿子,手抖了两下。

不断的在心里念着:这是自己的长子……

这才把想打人的冲动压下来。

“那如果过几年,大王和国师又要我们把家中的仆役也给解散如何?”

他忍着怒火问道:“再过几年,大王甚至要求我们的俸禄和私田也要交税如何?又或者,大王哪天想要废除奴籍,甚至把我们的位置让给那些泥腿子又该怎么办?”

“你只顾着看到那些田地和佃农,却忘了李缘最想干什么吗?”

“他是要打破我们的权力!把利益拿出来分给那些有功的人!可我等祖上皆是为秦国流过血出过力的功臣!我等的地位和财产都是一点一滴奋斗而来,凭什么要交出去?!”

说到这,中年男人忍不住了,直接一巴掌呼了上去。

“你别忘了你的身份!你是我儿子,你的荣华富贵不仅是靠着祖上余荫,还靠着那些佃农的供养,靠着隐匿真实家业而少交给朝廷的利益,靠着你老爹我打点关系后给自家利用政策赚取来的钱财!”

“结果你现在居然想着对李缘投降?还认为那些人口和田地没什么?”

“你脑袋里装的是什么?!”

青年被这一番话说懵了,甚至连脸上的疼痛都忽略了。

许久后,他才有些不敢相信的说道:“国师不会那么做的吧?大王不会允许的吧?这是从未有过的……”

“那他提拔工匠、给百姓发钱干事,以前就有了?”中年男人吼道。

“……”

青年无话可说。

而且自家老爹这一番话说出来,他心里确实有些不愿意了。

那些都是我祖上奋斗而来,凭什么交出去?

官位一直都是我等占据,凭什么要接受一帮才读了十几年书的泥腿子?

你在学宫十年寒窗,就能抵我祖上百年辉煌了?

人性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想到自己儿子以后的官位可能会被某个学宫出来的泥腿子占据,自家的财富要被朝廷收回去发给某个在工厂里干得好的平民,自家的地要发给某个当了十几年士兵后回乡的以前的军户……不知道为什么,青年心里有些不服。

“爹,那我们该怎么办?”

“不说要投降了?”

“我不愿意。”

……

“我明白了。”

王宫里,听着嬴政说着一些情报,李缘恍然点头:“所以,扶苏为我说话只是表面,你其实是用另一个话题掩盖了这件事,让那些家伙考虑未来更甚于当下?”

“不然怎么办?真的来一场辩论去告诉百姓你和黄帝没有可比性吗?那也太麻烦了。”

嬴政说:“任何战场上,都不要陷入对方的节奏,你要想办法把他人拉入你擅长的领域,然后以你的优势打败它。”

“那些家伙,现在应该很急了。”

李缘想了想,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人性的问题。

那些人不愿意已经在他们手上的利益再被拿出去重新分配,他们更不愿意接受自己和祖宗努力了好几代人结果孩子却要和那些平民再去竞争一次……

不过这样一来,好像那些人没什么办法可以想了。

扶苏的位置已经确定,现在又表现出了这个态度……

不对!

还有一种方法!

李缘猛然看向了嬴政。

“看来你想到了。”

嬴政淡然一笑:“如果不能在扶苏身上做文章,那要么瞄准他的下一代,要么换一个太子。”

“他们不会这么找死的。”李缘感觉有些口干舌燥。

别看历史上确实有许多太子被废的案例,可那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下:君王与太子之间的父子感情出现了问题。

只有在这个前提下,那些猜忌、小人、误会才会有出场并发挥作用的时候。

如果没有出问题,父子之间信任无比。

那差不多就等于在朱元璋面前说朱标的坏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