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我不愿意
“爹,我刚听说了一个消息……”
看到自家孩子那做贼似的表情,吕不韦眼神一凝:“什么消息?”
“有官吏传言,说国师的师门其实是许多年前蚩尤那一派的人,他们因为被黄帝打败了不服,所以师门的一切包括思想才与中原原本的文化格格不入,提拔平民、沉迷技术、所谓科学,都是他们在怨恨以黄帝为正统的我等中原人的前提下弄出来的,国师的入仕就是蚩尤一派的反击……”
吕平滔滔不绝的说着,听得吕不韦一愣一愣的。
但随即,他敏锐的察觉到了这则流言中暗藏的危害之处。
他不知道李缘的后世对蚩尤是什么看法,但在这个时代,蚩尤这个被炎黄二帝给打败继而赶出中原的‘败家之犬’,在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下来,属于绝对的反面教材。
把国师说成蚩尤一派?
那国师这三年多来给大秦带的变化,这种让国势、朝廷、百姓都蒸蒸日上的表现,该如何算?
难道也把国师说成反面教材?
谁要敢这么做,这个时代的百姓中绝对有人会舍出性命去砍死那个人的……
而另一边,黄帝和炎帝作为中原正统的祖先,几乎可以算是中原文明的开端,他们的名号哪怕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也都听说过,更别说有文化的人。
那么,当这两者相冲突,你觉得谁对谁错?
“爹,没人在乎谁对谁错啊。”
吕平说了句。
吕不韦摇了摇头:“确实,表面上这只是一则传言,官吏顶多当个乐子;可国师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你不是不知道,对于缺少乐子的百姓而言,此事他们会怎么谈?”
“你觉得,百姓是会去尊崇一个死了两千多年的黄帝,还是去支持一个让他们生活变好的国师?”
“但凡有任何一点倾向,幕后传出这些传言的人要是再搞点小动作,说百姓因流言诋毁先祖,进而反对某些国策……”
吕不韦眼神泛冷:“想出这流言的人,有点意思。”
借百姓对国师的爱戴为起因,让百姓出于个人情感而谈论,到最后随时以‘大义名分’出手攻讦……
吕不韦忽然很好奇,哪个人才想到了利用百姓的情感这一方面、却用这番心思站到了大王和国师的对立面?
有这能力,多出点利国利民的办法不好吗?
“真是茅房里打灯笼!”吕不韦不屑之下,直接说了一句歇后语。
吕平沉默了一下:“什么意思?”
“找死。”
吕不韦挥了挥手,这才发觉自己好像被李缘影响了,居然连这等粗俗之语都学到了……
“你别乱传,好生经营商行便是。”
“此事,料想大王和国师已有对策。”
……
“我无所谓。”
国师府里,汇报情况却得到了这样回复的张苍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想解释一下这件事背后的逻辑。
但……
“你觉得我和黄帝比,谁强?”
“没有可比性。”张苍摇了摇头:“黄帝是文明开创者,是第一个让华夏族从各部落统一成为一个文明的人;而您虽是后来者,但您给大多数百姓带来的福祉,却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黄帝开了一条路,但您却把鲜花送进了每一个百姓家中,而不是仅限于贵族。”
李缘眨了眨眼,怎么感觉张苍这番话不仅可以用来说自己和黄帝,好像……也可以用来说始皇和……
“那既然这样,我纠结这个干什么呢?”李缘说。
虽然张苍是这么认为的,但李缘从不认为自己能和黄帝他们去比;因为说到底,他只是个普通人,不管是现在的所有功劳还是来大秦的能力、都是靠着幸运。
一个幸运点的人,面对那些靠真正功绩成名的大佬,总得心里有点数……
“可国师,百姓不会懂得这么多的。”张苍说。
“我知道,但我还是那句话,这事我无所谓;你能想到的,大王也想得到。”
与此同时。
太子宫。
嬴政确实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而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让扶苏这个太子、也可以算是李缘的晚辈站出来,在秦国报纸上发声。
“大王,这……”
一旁,熊栀有些担忧。
这个时候就让扶苏站在台前……真的好吗?
嬴政看着正在不远处苦思冥想的扶苏,笑了笑:“他必须这么做。”
虽然还不知道大秦未来面对选择时自己该怎么做,但有一点嬴政却是一开始就下定决心的。
他要断绝任何传统贵族对王族下一代的‘期盼’!
王族,必须要站在国家、百姓这一边!
惠文王和商鞅之事,不能出现在他之后的任何一个后代身上!
熊栀听着这个理由,不好作声。
她知道,扶苏终究要走上那个位置的。
不一会,扶苏走了过来。
嬴政看了看他写的短文,自己修改了几个字。
几天后。
当那则流言在民间愈演愈烈时,新一期的秦国报纸上,太子扶苏的一篇短文刊登出来了。
【自女娲伏羲始,华夏族英杰无数,从未有过数千年后以先祖论功之事……黄帝作为伟大先祖,功绩与地位不可亵渎;国师乃秦国和万民之福,所为不容置疑……国师只一人出仕,从未有过任何流言……
但凡诋毁国师者,皆是心怀不轨之徒,更何况将国师与先祖对弈,实乃蠢笨不可救药……望广大百姓明辨是非,勿要被某些自诩家世者利用;那些人不仅是国师与秦国之敌,更是你们的敌人!
秦国永远是支持你们的,请相信大王、相信国师,也相信我!】
报纸一出,所有人都惊了。
这篇短文并没有文采可言,看上去纯粹就是一个孩子因为听到流言后气愤不过写的。
但就是因为如此,这才更让人感到心惊。
因为这个孩子,是秦国未来的王!
当今秦王还年轻,而下一代又摆出如此坚定的态度。
毫不夸张的讲,秦国如今的国策,至少百年无法动摇。
而让许多贵族感到更加惊惧的是,扶苏在这篇短文中对他们表现出来的态度……
自诩家世者……
你不妨把话说得再明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