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秘密丶 作品

第166章 强化内官系统的意外后果,任何制度都会随时间而变化(第2页)

东汉位面。

曹操负手而立。眉头紧锁。

“这明朝的权力分配,倒是让我大开眼界。”

“宗室、武勋、文官、宦官,四股势力相互制衡,初看似乎井然有序。”一旁的荀彧轻摇羽扇。

“明君建国之初,确实颇有远见。”

“只是不料后来宦官势力竟如此庞大,连批红这等天子权柄都被把持了。”“有趣,当真有趣。”

曹操冷笑一声。

“你看那司礼监掌印太监,竟能代天子批阅奏章。”

“东厂、西厂、锦衣卫三司并立,遍布各地的守备太监、钦差太监,竟有这般密不透风的监察网路......”

郭嘉适时插话。

“明朝这般用宦官制衡文官,倒是与魏王常说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奉孝此言差矣。”曹操转身。目光如炬。

“我用人不论出身,但求其才。那些太监不过是天子养的鹰犬罢了。”

“你看那土木堡之变后,武将一脉竟被连根拔起,文武失衡,这便是其祸端。”荀彧深以为然。

“确实如此。明朝后期文官与宦官相争,看似热闹,实则是国势衰微的征兆。”“若是魏王在世,必不会让权力天平如此失衡。”

“文臣、武将、宦官,皆是治国之利器。”曹操沉吟片刻。

“但利器若使不当,便会伤及自身。明朝这般用宦官压制文官,看似控制了朝廷,实则是自毁长城啊!”

郭嘉打趣道。

“魏王若在明朝,怕是早就把这些跋扈的阉人们都··咳咳。”“少说两句。”

曹操瞪了郭嘉一眼。却又忍不住莞尔。

“不过这天幕所示,倒是让我更加确信,治国之道,在于用人。”

“是龙当令其翱翔,是虎当令其奔走,若囿于一隅,反倒误国误民了。”大明位面。

老朱看完天幕内容后。面色阴沉。双手紧握龙椅扶手。久久不语。刘伯温站在一旁。静待皇帝开口。

“刘卿,你也看到了。”老朱缓缓开口。

声音中带着几分沉重。

“朕费尽心思建立的权力制衡,到头来竟是这般光景。”刘伯温拱手道。

“陛下创立的制度本是为江山永固,实在难以预料几代之后会有如此变化。”老朱在殿内来回踱步。

“宗师势力,是朕刻意削弱的,此点倒也罢了。但武勋一脉,那可都是跟着朕打天下的功臣啊!”

“到了土木堡之变,竟然一败涂地,几乎断绝。”说到这里。

不禁握紧了拳头。

“最让朕心寒的是这些阉人。”老朱突然转身。

“朕设立内官系统,不过是要他们管理宫中琐事。谁曾想到后来居然做大到如此地步!”“司礼监掌印太监代皇帝批红?这还有王法吗!”

刘伯温斟酌片刻答道。

“陛下,权力若不加以节制,必然会无限膨胀。”

“这或许就是陛下当初强化内官系统的意外后果。”老朱长叹一声。

<!---->

“朕原本以为文官、武将、内官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就能保江山永固。”“现在看来,这些制度到后来反倒成了祸根。”“文官与宦官相争,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最后受苦的还是百姓啊!”

“陛下,任何制度都会随时间而变化。”刘伯温轻声说道。

“或许我们应该设法让这些制度能够与时俱进,而不是一成不变。”老朱望着天幕渐渐暗淡。

神情复杂。

“朕戒奢崇俭,建立了这么多规矩,却还是挡不住人心的贪婪。”“也罢,后事如何,就让后人去评说吧。”

“不过这个教训,确实值得后世君王深思啊!”

“我们今天对于宦官的印象,大多数来自于文官写就的作品,这个形象不可能没有偏差。

“宦权本质上是皇权的一种延伸,文官是士绅的代表,两者斗争的本质是皇权与士权的对抗。”

“在历史上,哪怕魏忠贤权倾朝野,最终不过皇帝一念之间就身首异处。”“然而文官系统所导致的财政失衡,却不断侵蚀着明朝的国本.

“等到明朝覆灭之后,您猜怎么着?这帮人又去清朝为官了。”

“以至于有人讽刺,千人石上坐千人,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

“清朝总结明代灭亡原因时,这帮明朝的臣子纷纷将灭亡原因总结为宦官当权。”

“有一说一,明末文官群体如果真的如他们所吹嘘的那般精忠报国,明朝还会亡吗?”“真是82年的龙井——老绿茶了。”

“在文官的不断忽悠下,康熙年间内务府大臣改由文官出任,并立下规定,宦官胆敢私自出宫者,匦。”

“至此满清文官彻底压倒了宦官,清代文官体系承接于明朝末年,还失去了宦官的节制,其弊病之深不可想象。”

“在文官全面取得政治权利后,皇上听到什么做什么都需要文官配合。”

“就像前面提到的天理教起义,事实上起义之前讯息已经泄露,相当部分文官早就知道会发生暴乱,但因为实在不敢相信会真的发生而拒不上报。”

“由此可见嘉庆一朝文官系统因为失去制衡,已经处在一个不受控制的飘摇状态,皇帝的意志已经无法左右文官系统所形成的历史惯性了。”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懂得都懂”

——“文官:指鹿为马?我们是专业的3.4!”——“82年龙井梗用得太妙了哈哈哈”

——“赢麻了!在明朝当官,在清朝还当官,这波是无缝衔接”——“前朝挂了换个门庭继续当官,这不比打工人强”

——“康熙:这次一定要限制宦官!文官:支援!支援!(暗戳戳)”——“两朝天子一朝臣,这波操作太秀了”

——“这哪是文官啊,这是老股东了”——“这波啊,这波是文官反向带飞”

——“嘉庆:我是皇帝!文官:这只是你的想象”

大清位面。

嘉庆帝将手中的茶盏重重放在御案上。他面色阴沉。

眉头紧锁。望着殿外的月色。心中五味杂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