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史上第一个装监控的皇帝!古人懵了!24小时全方位无死角
“洪武十五年八月,明朝群臣们都慌了,唯一能收住朱元璋这把屠刀的刀鞘马皇后病逝。“当天的文武百官比死自己亲娘都难受,有的人甚至哭到昏厥,是该哭,马大姐这一走,
朱元璋的刀就没停下来过。”
“胡惟庸案还没结束,又来了一个空印案。简单来说,就是官僚系统集体做假账。”
“各地方的财政官员们来到南京,和中秧的财政官员们在已经盖好章的空账册上一起商量要填写税务数目。”
“之后一个叫郑士利的官员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朱元璋,老朱瞬间暴怒,他最恨的就是贪污,尤其是你们敢贪朕的钱?!”
“朱元璋下令将所有涉及空印案的主官全部杀掉,副手以下打一百棍子充军。”一—“朱元璋:这就是我的天眼系统[狗头]”
——“史上第一个装监控的皇帝,太可怕了吧”一一“马皇后:我走之后你们自求多福吧[蜡烛]”
一—“24小时全方位无死角监控,这工作压力太大了”一—“朱元璋:敢动我钱袋子?这不能忍!”
一—“你们这群贪污犯,统统给我去菜市口面试”——“财政部集体造假,这操作也太秀了8”
大汉位面。
“锦衣卫倒是个好制度,比朕的中常侍还要管用。”汉武帝看着天幕。
张汤在一旁分析。
“陛下,朱元璋对付贪腐之臣,手段确实厉害。”“一个空印案就揪出这么多蛀虫。”
“税银动手脚,这些官员真是活腻了。”汉武帝眼中闪过寒光。
“朕打匈奴都要精打细算,他们敢把国库当自家钱库。”桑弘羊接话道。
“陛下,臣觉得这锦衣卫比我们的御史要厉害多了。连官员半夜生气都查得清清楚楚。”“朕当年设盐铁专卖,就是为了充实国库。”
汉武帝拍案而起。
“这些贪官把税银都装进自己腰包。朱元璋能杀,朕也能杀!”张汤补充道。
“那宋讷的例子就很说明问题。光是被锦衣卫盯着,就吓得魂不附体。”“这才对!为官者就该时时警醒。”
汉武帝重重点头。
“朕设立均输法、平准法,哪个不是为了国计民生?”“这些贪官污史,坏的就是朕的心血。”
桑弘羊小心翼翼。
“只是这马皇后一死,朱元璋更加肆无忌惮了。”“肆无忌惮?这叫大义灭亲!”
汉武帝目光炯炯。
“贪污无小事。朕设立告缗令时,多少人说朕太过。”
“现在看来,朱元璋这般做才是对的。区区告缗令,还是太仁慈了。”张汤深以为然。
“锦衣卫昼夜监视,确实比告缗令震慑力强得多。”
“朕得好好想想,改良一下告缗令,再加上类似锦衣卫这样的密查机构。”汉武帝踱步沉思。
“让这些贪官们,日日夜夜都不得安生。”大隋位面。
隋炀帝放下手中酒杯。
“朱元璋这招高啊,连官员睡觉时都不安稳。”虞世基神情凝重。
“陛下,臣以为这朱元璋做得太过了。日夜监视臣子,难免寒了人心。”“此话何意?”
隋炀帝大笑。
“你是没看见那些贪官们胆大包天的样子。”
“朕花重金开运河,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税收。”
“结果呢?这帮蛀虫全给朕吞了。”宇文化及插话。
“陛下说得是。那些官员竟敢串通一气,做假账本。”“造假账本的胆子都有了,还有什么是他们不敢做的?”隋炀帝站起身来。
虞世基急忙劝阻。
“可是陛下,这样会让臣子们人人自危。”“怕什么?”
隋炀帝眼中闪过寒光。
“做了亏心事,自然害怕。清清白白的臣子,有什么好怕的?”
“朕修运河时,多少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现在看看,朱元璋比朕狠多了。”宇文化及附和:
“这马皇后去世,更是让朱元璋无所顾忌。”“马皇后?呵。”
隋炀帝摩挲着酒杯。
“一个女人而已,何至于让群臣们吓成这样。”
“朕倒要看看,没了这个所谓的刀鞘,朱元璋会把他的屠刀挥向何方。”虞世基低声道。
“陛下,朱元璋这般做,迟早会出大乱子。”“大乱子?”
隋炀帝目光闪烁。
“朕修运河时死了多少人?不还是成就了大业。朱元璋杀几个贪官算什么?”
“只可惜朕当年没想到这锦衣卫的主意,不然也不会让这些贪官们道遥这么久。”古人们望着天幕的情景。
不由自主地噤声。明明是炎热的天气。却有一股寒意袭来。茶馆里本是谈笑风生。此刻却鸦雀无声。茶客们面面相觑。
连说话都不由自主压低了声音。这锦衣卫的手段。
实在太过骇人。
“想不到半夜说梦话都能被人记录下来。”
“嘘,小声点。指不定现在也有人在暗处盯着我们。”后厨里的伙计摸了摸后颈。
总觉得背后凉飕飕的。
街边小贩收摊时都加快了脚步。生怕多待一会儿就会惹来祸端。
“那宋讷也是个读书人,就因为生个闷气都能被盯上。”“可不是,这日子越发难过了。”
“这朝廷的眼线,怕是比山上的老鼠洞还多。”“可不敢乱说,隔墙有耳啊。”
“紧接着,洪武十八年,御史余敏、丁延举告发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利用职权贪污腐败。”“经过朱元璋所查,郭桓等人贪污两千多万石粮食,几乎贪污了全国征税的80%。”
“六部的大部分官员全是郭桓的同竞,这些官员还抱着侥幸心理,你姓朱的不能把满朝百官都杀了吧。”
“然后朱元璋告诉了他们,就杀!就杀!就杀!你们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朝廷六部除尚书、侍郎以外的官员几乎全都被杀,注意这只是中秧的官员,地方也跑不了,最后郭桓案被杀被牵连的人超过三万。”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将自己打下江山的最大功臣李善长也送上了断头台。”
“当时的李善长已经七十七了,他想盖两座房子,于是就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了三百名卫士盖房。”
“汤和前脚答应,后脚立刻就跟朱元璋报告,朱哥瞬间杀机开动。”“几天后,李善长的外甥丁斌遭受株连,要被发配到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