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古人看太祖评价最能打仗的皇帝:李二第一,老朱第二(第2页)
刘备微微一笑。
“但他显然明白,不同的战争要用不同的战法。”诸葛亮颔首。
“他提到长城之战的教训,想必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用兵之道,贵在知变。”
“军师,你看他说你被民间神化。”
刘备忍俊不禁。
“什么呼风唤雨的本事,倒让我想起当年你借东风的传闻。”“主公说笑了。”
诸葛亮摇头。
“用兵之道,不过是审时度势罢了。”
“这位后世领袖能看出其中关键,想必也是久经沙场之人。”“这些后人倒也有意思。”
刘备忍不住感慨道。
“有的只知道神化传说,有的却能洞察军事真谛。这位领袖能抓住关键,确实让人佩服。大隋位面。
“jiaoyuan?这是什么人物?后世竟敢对诸葛武侯评头论足。”杨广大笑不止。
“他说李二用兵有方?那个李渊手下的小儿子?可笑至极!”虞世基连忙附和。
“陛下说得对。那李二不过是个乱贼的儿子,有何资格与武侯相提并论?”“陛下一统南北,开凿大运河,功绩才是无人能及。”
“朕倒要看看这jiaoyuan有什么本事。”杨广冷哼一声。
“他懂什么?朕带百万大军征高丽,这才是真正的气魄。”
“区区游击战术,不过是小打小闹。”
宇文化及躬身向前。
“陛下说得极是,这些人怎懂得统帅之道?”
“陛下练兵百万,声威远播,才是真正的帝王气度。”“朕听说关东一带又在传那李二的名声。”
杨广眼中闪过怒意。
“不过是个乱臣之子,也敢觊觎天下。这jiaoyuan竟然夸赞他用兵有方,真是可笑!”
虞世基抚须道。
“那李二如何比得上陛下?陛下的百万大军,才是真正的军威。”
“这些后人妄加评论,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
“他们说集中兵力有多重要,朕的大军何等威势,才是真正的军事统帅之道。”杨广不屑一顾。
“诸葛亮也好,李二也罢,在朕面前都不值一提!”
“很多人喜欢批判诸葛亮的军事策略,但玩过三国志游戏的都知道,他的策略没什么问题“在蜀汉先天弱势,军粮运转困难的情况下,占据陇西的决策是正确的。”
“诸葛亮作战的详细过程陈寿虽然记得不多,但从司马懿的角度来看我们就知道了。”
“司马懿是什么人物?克日擒孟达,百日平辽东的人物,面对比自己弱的对手,司马懿是狠辣决断手段尽出。”
“但是对上诸葛亮的四伐五伐就果断采取守势,以至于先是被嘲讽畏蜀如虎,后又得和曹睿演双簧才能压住一直被诸葛亮挑畔的众将。”
“虽然在给自己弟弟司马孚的回信里描述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但那更多是和诸葛亮对线期间安慰队友的场面话。”
“如果诸葛亮是孟达、公孙渊一样的人物,你觉得司马懿会不会来个克日擒诸葛?还不是诸葛亮治军严整,无机可乘才采取守势?”
“插入影视画面:司马懿大喊“全军冲杀蜀军战营,直奔诸葛亮四轮车。””
“我不吃!我不喝!我要诸葛亮的四轮车!”
一—“司马懿才是最好的证明,这老狐狸怕得要死”
一一“打不过就说人家志大哈哈哈”
——“防守反击怎么了,这不是很正常的策略吗”
——“对强敌就怂,对弱敌就凶,老司马了”
一—“军纪严明确实是最大优势,难怪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
——“蜀汉这么弱都能让司马懿这么怂,说明诸葛亮确实厉害”
一—“司马懿:别问,问就是稳字当头”
东汉位面
“后人竟敢如此评价我!”司马懿握紧拳头。强压怒火。
“什么叫畏蜀如虎?分明是为大魏江山计!”“父亲用兵向来谨慎,后人怎能妄加揣测。”司马师沉声道。
“那诸葛亮确实难以对付,采取守势不是很正常吗?”“这些人懂什么?”
司马懿面色阴晴不定。
“孟达、公孙渊不过是乌合之众,自然可以速战速决。”
“诸葛亮治军严明,后方稳固,若贸然出击,反会中了他的计。”“父亲说得对,当年蜀军虽然粮早困难,但军纪严明,不能轻敌。
“后人说父亲和曹睿演双簧,也太不懂军事了。”司马昭附和道。
“确实要稳住军心。”司马懿叹了口气。
“你们也知道,诸葛亮每次都在挑衅,将士们都憋着一股劲。
若不是陛下配合,恐怕早就有人忍不住出战了。
司马师低声道。
“父亲给叔父的信也被他们翻出来了。
“其实父亲说得没错,诸葛亮确实谋略过人,但行军太过谨慎。“那是私下里的家信。”
司马懿摇了摇头。
诸葛亮确实是个劲敌,不然我也不会一再采取守势。
“这些后人倒是看得明白,知道我是无机可乘才不敢妄动。”
“父亲,他们说您是老狐狸,这倒是说对了。您确实比谁都清楚该怎么应对诸葛亮司马昭忍不住笑道。
司马懿板起脸。
“放肆!不过···”他忽然也笑了。
“这些后人倒是有几分见识,知道我不是怕他,而是不给他可乘之机。”大唐位面。
“诸葛武侯真是奇才。”李二神色肃穆。
“陇西地势险要,他能占据要地,确是战略眼光。”
“我当年也曾借助险要之地,才能抵挡李建成的精锐。”房玄龄捋须思索。
“陛下说得在理,司马懿能在函谷关外按兵不动,就证明诸葛丞相确实厉害。这后人对战略的分析倒也有几分见地。”
“司马懿这个人我很了解,他能在辽东百日平叛,说明能力不俗。”李二点点头。
“但对上诸葛亮时却如此谨慎,可见诸葛亮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本事。”杜如晦也开口。
“诸葛亮治军严明,这一点最为关键。我们当年能成事,不也是因为军纪严明,将士用命吗?”
李二饶有兴致。
“不过真正的战场上,可没有这么简单。我在虎牢关外,也是靠着严明军纪才能取胜。”房玄龄感叹。
“诸葛亮能在蜀汉力量弱小的情况下,依然让司马懿如此忌惮,确实非常人能及。”“这倒让我想起长安之战。”
李二陷入回忆。
“有时看似处于优势,反而要更加谨慎。”
“司马懿能忍住众将的压力,确实有大将之风。”
“陛下说得对。”
杜如晦也很赞同。
“后人虽然隔着千年,但能看透其中道理,倒也难得。”李二站起身来。
“朝廷典籍里应该多记载这些战略智慧,让后人能学到真正的用兵之道。”围观的古人们纷纷议论此番论调。
三三两两聚在街边茶摊。品着茶水细细品味这段话。
“原来诸葛丞相用兵也是受限于国力啊。我们总以为他是天纵奇才,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打仗还真不是简单事,我们当兵时总觉得将军太过谨慎,原来这其中有这么多门道。”“这么说来,司马懿也不是怕了诸葛亮,而是不敢轻举妄动啊。”
茶客们不禁开始重新审视历史。酒肆内一片热闹。
食客们你一言我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