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从律师到总统,两袖清风结兄弟,房玄龄:士为知己者死!(第2页)
一—“这才是真正的兄弟情,比金子还真”
——“谁能想到这位不爱从政的律师最后也当上了总t”
大唐位面。
“连打个高尔夫都不敢,这两人倒是真把清廉二字做到了极致。”李二不禁想起自己与魏征的交往。
“这般品性,在任何时代都属难得。”房玄龄深以为然。
“陛下,这文再寅本性淡泊,竟能为了朋友放下自己安稳的生活。”“这份情谊,倒让臣想起当年陛下与秦王府旧部的患难与共。”
“釜林事件中他们免费为学生辩护,这不正是我大唐时期百姓有冤可申的体现?只是他们用的是现代法律的方式罢了。”
李二目光如炬。长孙无忌说道。
“文再寅本可以继续做他的律师,但为了朋友的理想,甘愿放弃安逸生活。”“这般胸襟,与古时那些隐士倒有几分相似。”
“这倒让朕想起魏征,他本也不愿出仕,还是被朕三番五次相邀才出山。”李二不禁感慨。
“这文再寅被卢五铉一邀就随他去了,倒是比魏征好说话得多。”房玄龄笑道。
“陛下,这不正印证了古语‘士为知己者死’的道理。”
“卢五铉与文再寅一般清贫,又都为民请命,这份同道之情,自然非比寻常。”
“文再寅既然答应帮助卢五铉,日后又会有什么际遇?他们这对挚友,究竟能在那片土地上掀起怎样的波澜?”
长孙无忌回应。
“从一个不愿涉足权力的律师,到被命运推向政治漩涡。”“文再寅的经历,倒像是一场天意的安排。”
“不过这样也好。”李二抚了抚须。
“治理国家,需要的正是这样正直无私之人。只是不知他们这份初心,能否一直保持到最后。”
大明位面。
“这两个读书人倒是有趣。”老朱托着下巴。
“连打个高尔夫都要担心被人说三道四,比朕当年在皇宫里种菜还谨慎。”刘伯温抚须微笑。
“这倒让臣想起陛下刚入主金陵时,为了不让百姓觉得新朝奢靡,连御膳都要减半”~
“免费为穷苦百姓打官司,倒是让朕想起了当年在皇觉寺讨饭时,那些施粥的和尚。”
老朱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这两人虽是读书人,却没有那些臭清高的毛病。”
李善长接话:“陛下慧眼。这卢五铉进了政坛还不忘拉上老友,倒像是当年陛下得了天下后,还记得与您同患难的兄弟。”
“文再寅这个人有意思。”老朱摩挲着座椅扶手。
“明明不爱权势,却为了朋友放下律师的活计。这让朕想起了当年的徐达,也是被朕硬拉着打天下。”
“只是这人性子太软,做事畏首畏尾,生怕沾染上权贵气息。”“若是在朕的朝廷,这般性格怕是连县令都做不好。”
刘伯温斟酌着开口。
“陛下,这般谨小慎微之人,或许正适合制衡朝中那些器张跋扈之辈,就像当年陛下启用出身寒微的老臣们一样。”
“你说得不错。”老朱若有所思。
“文再寅虽然不贪恋权势,但既然命运要把他推向仕途,想必也有他的用处。”“朕开始好奇这个只想当律师的读书人,将来会在政坛走出什么样的路子了。”李善长观察着老朱的神色。
“这两人倒是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既不同于世家子弟的趾高气扬,也不像寒门学子的谄媚逢迎。”
“说起来,他们的故事都能编成戏曲了,可见确实做了不少好事。”老朱突然想到什么。
刘伯温点了点头。
“陛下明察秋毫。他们能在那片土地上做出这般成就,想必也是老天的安排。”“就像当年陛下中兴大明,也是承天命、应人心。”
“卢五铉一直把文再寅看做自己最重要的参谋,在竞选时他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要不要接受另一个候选人郑梦准的条件。”
“当时卢五铉和郑梦准已经单一化,如果他们两人其中一人败选,就要转而支援对方,号召自己的选民把票投给对方。”
“除了单一化,郑梦准还要求组建联合政府。不论是谁当选,另一人都要有一半的新内阁任命权。”
“而作为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的儿子,郑梦准肯定会大力支援财阀实力。这些都是卢五铉难以接受的,但如果不接受,他就很可能失去郑梦准的支援而落选。”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人都劝卢五铉接受郑梦准的提议。只有文再寅站在了卢五铉身边,坚定地支援他。这给了卢五铉很大的鼓励,也让他下定了决心。”
“后来的结果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在失去郑梦准支援的情况下,卢五铉依旧胜出,成为了泡菜国第十六任总t。”
“选举结果出来那天,釜山一阵欢腾。文再寅走在街道上,被庆祝的市民包围。很多年前他就是站在这条街上,与卢五铉顶着催泪弹一起游行。”
“而如今这里已是一片喜庆的景象。那是文再寅人生中最快乐的一天,都希望时间在那一刻暂停。”
——“真朋友就是在所有人都劝你妥协时,坚定地站在你这边”——“果然钱买不来真兄弟,太感人了吧”
——“此生无悔入律所,两袖清风结兄弟”
一—“人生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看到朋友实现梦想”
一—“从游行到胜利,这条街见证了他们的全部历程”——“所有人都劝妥协的时候,真兄弟是最后的底气啊”
——“结果证明,有时候坚持原则比妥协更有价值”
——“这种纯粹的友谊真的很难得,太感动了”
........
大宋位面。
“这郑梦准倒是好算计,想以半个内阁为代价,换取大权。”赵祯目光深邃。
“若是寻常人,怕是早就被这利益诱惑所动。”范仲淹说道。
“陛下明鉴。这卢五铉能在众人劝说下依然坚持已见,倒像当年包拯判案,明知得罪权贵也要秉公执法。”
“文再寅此人更是难得。”赵祯发出感慨。
“在所有人都主张妥协时,唯独他一人力挺卢五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