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画圣吴道子,诗仙李太白!盛唐气象,君临天下,万邦来朝!(第2页)
——“王维孟浩然:这个人太会卷了!”
一一“天才的世界我们不懂,我们只会磕头。”
一一“别人写诗靠灵感,李白写诗靠酒量。”
——“四十岁还在为政治抱负发愁,这也太真实了。”大唐位面。
唐玄宗坐在御案前。
看着天幕中关于李白的描述。脸上的表情逐渐变得精彩起来。高力士站在一旁。
看见圣上的表情变化。忍不住轻声问道。
“陛下可是想起了什么?”
“这个李白,朕当年就知道他是个奇人。”唐玄宗摇着头笑道。
“只是没想到后世会这般评价他。”高力士附和道。
“这李白确实气度不凡,还记得他初入长安时,那副傲气冲天的模样。”杨贵妃听到谈话:
也凑了过来。
“臣妾记得他醉酒起舞时的样子,确实与寻常文人不同。那时陛下还让他作诗,他提笔便成,一点不见思索。”
唐玄宗听着身边人的议论。目光又转向天幕。什么太白金星坠地。这倒是个新鲜说法。
那个“顶流”是什么意思?虽然不懂。
但想来应是赞美之词。
“说起来,这吴道子与李白倒是颇为相似。”“都是需得饮酒才能创作的奇人。”
杨国忠在一旁接道。
“陛下说得是,这两人都让人难以捉摸。只是李白的性子更加狂放。”唐玄宗听罢。
若有所思。
当年自己封他为翰林供奉。
他却没过多久就告辞离去。如今看来。
或许正是这份不羁。才成就了他的不凡。
这些评价虽然令人惊讶。却也在情理之中。李白斜倚在案前。
手中的酒樽已经半空。
看着天幕中对自己的评价。他不屑地笑了笑。抬手又饮了一口酒。
“我李白何须后人评说?天地为纸,江海为墨,又岂能写尽我的豪情?”旁人刚要开口称赞。
却见李白已经站起身来。
“什么盛唐如人,简直可笑。这盛世江山,不过是陪衬罢了。诗仙之名,我生来便已注定“至于什么‘出道即巅峰’,哈哈,难道我还需要一步步往上爬不成?”
他随手拂袖。将案上的酒壶打翻。酒水洒落一地。
看着天幕中提到的王维、孟浩然等人。李白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都是可交的朋友,只可惜他们太过拘束。写诗若要处处讲究规矩,何来豪情万丈?”“二十五个字的墨迹就想评说我的一生?”
“我的足迹遍布天下,诗篇洒落千山万水。那些困在庙堂里的人,如阿理解我的风流?他们觉得我憋屈?”
“我李白纵然不得志,也要踏月访天庭,这世间,又有谁能束缚住我?”说罢。
他提起地上的酒壶。径直走向门外。
“既然后人如此推崇,我且去写首诗来,让他们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浪漫!”
“当然,盛世大唐在对外交往上必然是向外的,而且是海纳百川。我们从大唐时期的金器上就能窥见一二。”
“盛赫我唐,君临天下,万邦来朝,真不是说说的。唐代奉行“龙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对外交往频繁。”
“西亚与中东地区的工匠随丝绸之路涌入长安,带来具有异域风格的金银制作工艺,这些都被盛唐吸纳融合,引领出一个龙国金银器制作的高峰。”
“比如香囊,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最常见的是织物所制。唐朝发展出了金属香囊,材料选用金银铜为主,可以随身佩戴。”
“问题来了,唐代香囊用途有两种,室内装饰和随身佩戴。需要香囊满足盛放燃料、不会倾撒、不会烫到人这三种需求。”
“这种离谱的甲方要求对制作者的工艺技巧带来极大考验,最终出现金银香囊这种机器精巧的器物。其中的代表就是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一“啊这,甲方的要求真的很离谱。”
一“我们不生产香囊,我们只是香囊设计的搬运工。
“讲真盛唐审关真的绝,看看这葡萄花鸟纹!”
“工匠:接到订单的我,肝痛.jpg”
“香囊从编织进化到金属,这才叫真奢侈。”“这不就是古代版爱马仕吗?”
“这香囊设计要求,现代工业都得掂量掂量。”
大清位面。
雍正看着天幕中展现的盛唐景象。面色逐渐凝重。
隆科多站在一旁。
观察着皇上的表情变化。
“这大唐的工匠竟敢如此造物?”雍正突然开口。
声音里带着几分震惊。
“一个小小香囊,也要用金银来制?”年羹尧恭敬地回答。
“回皇上,这似乎是大唐奢靡之风的体现。”雍正猛地转身。
脸上带着几分怒意。
“简直荒唐!这般铺张浪费,难怪会有安史之乱。朕费尽心力整顿吏治,就是要杜绝这等风气。”
李卫在一旁小心措辞。
“陛下息怒,这倒也体现了大唐的工艺水平。”雍正的怒气渐渐平息。
目光重新回到天幕上。
那些精巧的金银器确实令人惊叹。
做工之精密。
设计之巧妙。
就连他也不得不承认其中的匠心。更令他意外的是。
这些工艺竟然还吸收了异域风格。
“倒是有几分意思。”
雍正若有所思:“这般对外开放,倒是与我朝海婪之策大不相同。”田文镜道:“听闻当时长安城内,番邦商贾络绎不绝。”
雍正轻轻敲着桌案。这个包容永珍的盛唐。
与他心中严整有序的治国理令截然不同但不可否认。
正是这种开放的姿态。
才成就了那个辉煌的时代。“继续看下去。”雍正摆摆手。
“朕倒要看看,这般奢靡之风,最终会带来什么结果。”他心中暗自思量
一个朝代的兴衰。
或许不能仅以节俭奢靡来论断。这个让他既惊讶又困惑的盛唐。似乎还有更多值得深思的地方。“这种香囊可以挂于屋外,可以暗置于袖中。一般是由“掌百工技巧之政”的少府监在腊日进贡。少府监中尚蜀应该是当时中央制造金银香囊的唯一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