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南水北调!龙国高铁!刘彻震撼了!杨广兴奋:朕没有错!(第2页)
“它横跨长江上游的壮丽流域,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最后将清流注入黄河上游以及西北干早地带...”
“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实施,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极大地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自东、中、西三条线路全面建成并部分执行近十年来,累计调水量已超过数百亿立方米,相当于为北方输送了一条黄河的水量!堪比3000个西湖!”
“这些宝贵的水资源,如同甘霖般滋润了沿线的广袤土地,惠及了数亿人民。”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南水北调工程创下了多项世界记录,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受益人最多的调水工程!它的出现见证了华夏民族的勇气和智慧。”
“如果说有什么工程称得上逆天二字,南水北调的名字,无疑榜上有名!”
影片中。
短暂的开场介绍之后。
天幕中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细节一一道来。震撼!
除了震撼之外还是震撼!
无数看到这些内容的古人们。统统都被震撼了!大汉位面。
刘彻仿佛三九天被一桶冰水从头浇下整个人除了神清气爽还是神清气爽!
“精彩!精彩!”
“跨越近万里之遥,将南方之水调动北方!”
“此等工程,实乃惊人之举!”
“属实惊人!”天幕中。
看到那跨越万水千山连绵不绝的水道。就算是隔着两千多年。
刘彻也被征服了!一旁。卫绾也极尽感慨。
“南水北调之工程,实乃旷世之举!亦显后世子孙之智慧与魄力。”
“想我大汉,亦曾面临南北水资源不均之困,然此时匠作技艺未若后世之发达,亦未能有如斯壮举。”
“南水北调,利国利民,实乃解决北方缺水之良策!”
东汉位面。
曹操也看得羡慕了。他坐拥北方。深耕于此。
自然也知道北方受困于干旱之苦。
“后世之举,不仅能缓解北方干旱之苦,亦是沟通南北之大功绩。”
“若天下如此,来往无碍,焉能有割据之患?”
隋朝位面。
杨广此时已经激动的无以复加了。
因为他注意到了一个点——继而沿着历史悠久的京杭大运河悠然北上!
京杭大运河?
天幕地图中那所标准出来的运河位置。分明就是他所修建的!
他情不自禁的走到殿外。仰望天幕。
意气风发!
“朕在位之时,致力于水利之兴修,开凿运河、治理黄河,皆为国计民生计!”“然而天下人却指责朕残暴!以此来攻讦朕!”
“哈哈!朕没错!”
“朕修建的运河为后世所用,就算有罪于当代,亦是功在千秋!”杨广激动了。
虽然天幕中并没有任何提到他的语句。但是他知道。
此工程一出现。从此之后。
他的声望也必将与日递增!
大唐位面。
李二则是一脸的感慨。
“前朝隋帝在位时,曾开凿运河,接连南北。”
“然而,因耗费民力,致使民怨沸腾,天下群雄并起推翻之。”
“朕自继位之后,深以为戒,不敢扰民过甚,以蹈前隋之覆辙。”
“但是万万没想到,后世之国力竟已强于斯境,如此夺天工造化之壮举,前后不过十数载,就以功成。”
“这后世之繁盛,我大唐...不如其多矣。”
李二感慨很多。
正如他所说的一样。
隋朝就只是修一个大运河。就已经搞得民怨沸腾了。而后世呢?
这样数倍数十倍于大运河的工程。竟然短短十几年就完成了!
由此可见。
后世的国力简直强到了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我大唐也会有那一天吗?”
在皇帝们感慨莫名之际天幕之中:
10da逆天工程的盘点终于来到了最后一个:“10.龙国高铁。”
“提起高铁,想必每个人都已经十分熟悉了。”
“而高铁是什么,想必也不用多说。”
“就一句话,在高铁这个专案上,如果龙国说第二,那么世界上就没人敢说第一!”
“当之无愧的龙国第一逆天工程!”
和之前的工程专案不同。
最后一个工程的介绍。
只有寥寥几句话。
这让很多一直期待榜首揭晓的古人有些措手不及。“高铁?那是什么?”
“高铁高铁...顾名思义,莫非是一种很高阶的铁器?”“难道是后世能把钢铁锻造的硬度极高?所以叫高铁?”
“不,你们看天幕中的图片,此物通体雪白,而且造型巨大,据我猜测...肯定是某种未知用途的建筑!”
“建筑?但是这也不高啊?”古人们议论纷纷。而天幕中。
因为只有窖窖数语的介绍。
所能给出来的影片资讯也很有限。只有一张图片——和谐号。
对于现代人而言。
和谐号已经是十分熟悉的列车。只需要看一眼。
就知道是什么。
但是古人并没有接触过这些。所以纷纷猜测起其用途。
大明位面。
老朱父子也在就这个问题猜想着。“标儿,你觉得呢?”
“这高铁是什么?”
老朱盯着那和谐号的图片看了个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520一旁。
朱标倒是有些猜测。
“爹,儿子看着这倒有些像是.....之前川藏铁路中所出现的那疾驰的铁车?”“铁车?”
朱标一说。老朱也发现了。
这玩意看着通体雪白。虽然没有跑起来。
但是从其延伸到了图片之外的看不到尽头的尾部。可不就像是那长长的铁车吗?
“你这么一说...倒也确实像那么一回事。”“高铁、高铁,带了个铁字。”
“而之前那铁车所疾驰的道路,天幕也称之为铁路,或许就是一回事。”老朱也逐渐偏向了这一种解释。
不过。
虽然可以模糊的猜到这白色铁车的作用了。但是疑惑并没有因此解决。
“既然是铁车,为什么要叫高铁?”“难道有什么不一样吗?”
“辅机,你觉得呢?”
在大唐位面。
李二也同样在猜测这高铁为何物。“陛下,臣以为....”
和朱标一样。
透过这长长的造型。
以及‘铁’字联想到了此前出现过的铁路。长孙无忌也得到了一个和朱标的答案。
“高铁?铁路上的铁车?”
“....这倒是也说的过去。”“不过为什么要叫高铁呢?”李二想了个半天。
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不禁摇头苦笑。
“这天幕也当真是吊人胃口。”
“既然是向我等介绍后世工程,又只说其然而不说其所以然,朕不求甚解,当真心痒难耐长孙无忌闻言。
不由笑道。